面向监控的组态软件——技术分析和设计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1.1.1 监控领域对组态软件的需求 | 第8页 |
1.1.2 采用框架和模式的设计方法的必要性 | 第8-9页 |
1.2 组态软件介绍 | 第9-13页 |
1.2.1 组态软件技术概述 | 第9-10页 |
1.2.2 组态软件的产生和发展 | 第10页 |
1.2.3 典型组态软件介绍 | 第10-11页 |
1.2.4 组态软件的功能特点发展方向 | 第11-13页 |
1.3 课题的任务和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系统分析和总体结构设计 | 第15-24页 |
2.1 系统模块划分 | 第15-18页 |
2.1.1 模块划分 | 第16-18页 |
2.1.2 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| 第18页 |
2.2 目标导向基于框架的可扩展性设计 | 第18-20页 |
2.2.1 阶段划分 | 第18-19页 |
2.2.2 体系设计 | 第19-20页 |
2.2.3 使用过程 | 第20页 |
2.3 本软件的开发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4 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选择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数据I/O层 | 第24-37页 |
3.1 基于共享内存的数据交换方案 | 第24-27页 |
3.1.1 数据交换要解决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3.1.2 基于共享内存映像文件的数据交换方案 | 第25-27页 |
3.2 测点配置程序 | 第27-29页 |
3.2.1 测点定义 | 第27-29页 |
3.2.2 测点管理 | 第29页 |
3.3 共享内存管理程序 | 第29-32页 |
3.3.1 共享内存生成 | 第30页 |
3.3.2 共享内存访问 | 第30-32页 |
3.4 设备驱动程序规范: | 第32-33页 |
3.5 数据更新策略 | 第33-34页 |
3.6 驱动程序的配置和调度 | 第34-37页 |
3.6.1 驱动配置程序 | 第34页 |
3.6.2 驱动调度程序 | 第34-35页 |
3.6.3 调度策略的实现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过程逻辑层 | 第37-66页 |
4.1 控制系统的业务模型分析和环节抽象 | 第37-39页 |
4.2 运算环节的组合模型和算法 | 第39-51页 |
4.2.1 图论简介 | 第39-41页 |
4.2.2 组合模型简化为有向无环图 | 第41-42页 |
4.2.3 环节组合的扫描算法 | 第42-47页 |
4.2.4 环节组合的数据存储结构 | 第47-51页 |
4.3 过程逻辑层的软件实现 | 第51-66页 |
4.3.1 报警机制 | 第51-52页 |
4.3.2 环节间的数据关联和统一数据访问 | 第52-54页 |
4.3.3 环节设计 | 第54-63页 |
4.3.4 基于动态链接库的算法扩展方案 | 第63-66页 |
第五章 人机界面层 | 第66-82页 |
5.1 图形元素 | 第66-69页 |
5.1.1 基本图形元素分类 | 第66-67页 |
5.1.2 图形元素的类层次和基类的定义 | 第67-69页 |
5.2 用基本图形对象构造复杂图形对象 | 第69-70页 |
5.3 数据组织 | 第70-71页 |
5.3.1 画面数据的组织 | 第70-71页 |
5.3.2 画面编辑过程中的中间数据 | 第71页 |
5.4 画面编辑环境的设计 | 第71-79页 |
5.4.1 图形创建 | 第72-73页 |
5.4.2 绘图工具的设计和组织 | 第73-74页 |
5.4.3 图形属性设置 | 第74-75页 |
5.4.4 典型编辑操作实现 | 第75-79页 |
5.5 图元和实时数据的关联及其动态特性 | 第79-82页 |
5.5.1 动态颜色 | 第79页 |
5.5.2 图元旋转 | 第79-80页 |
5.5.3 图元平移 | 第80页 |
5.5.4 动态填充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82-85页 |
6.1 总结 | 第82-83页 |
6.2 有待扩充的功能模块 | 第83-84页 |
6.3 进一步的改进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