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--社会心理、社会行为论文

幸福的本质及其现实建构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2页
第1章 导论第12-26页
   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·研究的整体状况与述评第14-23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整体状况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述评第15-23页
   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3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·研究的问题与创新第24-26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主要问题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5-26页
第2章 幸福追问第26-54页
   ·人生终极目的之问第26-29页
   ·幸福价值之思第29-31页
     ·幸福的终极价值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幸福的动力价值第30-31页
   ·幸福概念之辩第31-37页
     ·幸福概念的模糊性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幸福“满足说”及“快乐说”的悖论第32-34页
     ·幸福“实现说”的困境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幸福概念的最终确证第35-37页
   ·幸福在苦乐之后和主客观结合之处第37-43页
     ·幸福在快乐之后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幸福在痛苦之后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幸福在主客观结合之处第40-43页
   ·幸福概念的理论之争与超越第43-48页
     ·“快乐论”和“实现论”之争第43-46页
     ·幸福概念的理论之超越第46-48页
   ·幸福的本质与特征第48-54页
     ·幸福是感受和反思的统一第49页
     ·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幸福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幸福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幸福是变动和平衡的统一第52-54页
第3章 幸福观与幸福感第54-84页
   ·幸福观第54-61页
     ·西方幸福观的内在逻辑第54-56页
     ·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互补第56-57页
     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高屋建瓴第57-58页
     ·当前国人幸福观的多元并存第58-60页
     ·当前国人幸福观存在的主要误区第60-61页
   ·幸福感第61-68页
     ·幸福和幸福感的关系第61-62页
     ·幸福感与幸福观的关系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幸福感的特性第63-64页
     ·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第64-68页
   ·幸福感研究的相关理论第68-71页
     ·社会比较理论第68页
     ·适应理论第68-69页
     ·目标理论和期望值理论第69-70页
     ·动力平衡理论第70页
     ·特质理论与状态理论第70-71页
   ·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第71-84页
     ·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第71-73页
     ·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第73-84页
第4章 国人幸福指数第84-102页
   ·幸福指数第84-87页
     ·人类对幸福量化的求索历程第84-86页
     ·对幸福指数的反思第86-87页
   ·当前国人幸福指数现状第87-88页
   ·国人幸福指数不高的浅层原因第88-94页
     ·富裕后的困惑第88-90页
     ·“三难”问题让人不幸福第90-93页
     ·生态环境让国人不幸福第93-94页
   ·国人幸福指数不高的深层原因第94-102页
     ·社会支持系统动摇第95-96页
     ·传统优秀品质被消解第96页
     ·幸福思想异化第96-97页
     ·社会存在不公平第97-100页
     ·不安全感加剧第100-102页
第5章 幸福的现实建构第102-131页
   ·“幸福人”假设的可行性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·“经济人”假设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“道德人”假设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“政治人”假设第104页
     ·“幸福人”假设第104-105页
   ·“幸福人”的现实建构第105-115页
     ·拥有正确的幸福观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·具有高尚的道德,注重修身养性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·保持身心健康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·具有幸福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第112-115页
   ·幸福社会的现实建构第115-131页
     ·幸福社会的建构者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·幸福社会建构的目标第120-125页
     ·幸福社会建构的基本举措第125-131页
结语与展望第131-133页
致谢第133-135页
参考文献第135-139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9页

论文共13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苏区精神论
下一篇: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--以江西省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