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34页 |
·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| 第10-13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0-12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3-19页 |
·苏区精神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·苏区精神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18-19页 |
·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9-22页 |
·论文研究思路 | 第19-21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论文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·论文研究重点 | 第22页 |
·论文研究难点 | 第22页 |
·论文研究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·相关概念的辨析 | 第23-34页 |
·苏区的含义 | 第23-29页 |
·精神的含义 | 第29-32页 |
·苏区精神、苏区干部好作风、苏区传统 | 第32-34页 |
第2章 苏区精神的形成 | 第34-68页 |
·苏区精神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 | 第34-37页 |
·苏区精神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| 第34-35页 |
·苏区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| 第35-37页 |
·苏区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| 第37-51页 |
·中华民族精神的哺育 | 第37-43页 |
·马列主义的传播 | 第43-49页 |
·井冈山精神的继承 | 第49-51页 |
·苏区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| 第51-68页 |
·各苏维埃区域的开辟 | 第51-57页 |
·“围剿”与反“围剿”的斗争 | 第57-63页 |
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| 第63-68页 |
第3章 苏区精神的本体解读 | 第68-108页 |
·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 | 第68-81页 |
·坚定信念 | 第70-72页 |
·求真务实 | 第72-73页 |
·一心为民 | 第73-75页 |
·清正廉洁 | 第75-76页 |
·艰苦奋斗 | 第76-78页 |
·争创一流 | 第78-80页 |
·无私奉献 | 第80-81页 |
·苏区精神的内在结构 | 第81-87页 |
·苏区精神的内涵结构 | 第82-85页 |
·苏区精神的主体结构 | 第85-87页 |
·苏区精神的功能定位 | 第87-100页 |
·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党精神 | 第87-92页 |
·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军精神 | 第92-96页 |
·苏区精神是一种治国精神 | 第96-100页 |
·苏区精神的特质 | 第100-108页 |
·苏区精神是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确信 | 第101-105页 |
·苏区精神具有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 | 第105-108页 |
第4章 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| 第108-133页 |
·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巩固和加强执政建设的宝贵资源 | 第108-113页 |
·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目的性的见证 | 第109-111页 |
·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规律性的见证 | 第111-113页 |
·苏区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然选择 | 第113-128页 |
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| 第113-118页 |
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| 第118-121页 |
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苏区精神 | 第121-128页 |
·苏区精神是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强大精神动力 | 第128-133页 |
·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求真务实的苏区精神 | 第129-130页 |
·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 | 第130-131页 |
·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呼唤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 | 第131-133页 |
第5章 苏区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| 第133-165页 |
·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面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| 第133-143页 |
·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有利条件 | 第133-139页 |
·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不利条件 | 第139-143页 |
·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基本原则 | 第143-153页 |
·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 | 第143-147页 |
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| 第147-150页 |
·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| 第150-153页 |
·弘扬和培育苏区精神的基本路径 | 第153-165页 |
·切实加强苏区精神的理论研究 | 第153-157页 |
·大力开展苏区精神的教育 | 第157-161页 |
·把苏区精神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| 第161-165页 |
结语与展望 | 第165-167页 |
致谢 | 第167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