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果树园艺论文--柑桔类论文

早实枳和普通枳成花转变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比较及成花相关基因PtFCA的调控机制研究

目录第1-8页
中文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3页
缩略词表第13-14页
第一章 前言第14-31页
   ·课题的提出第14-15页
   ·文献综述第15-26页
     ·模式植物成花调控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光周期途径(photoperiod pathway)第16-17页
     ·赤霉素途径(GA pathway)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春化途径(vernalization pathway)第18-20页
     ·自主途径(autonomous pathway)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年龄途径(ageing pathway)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常温途径(ambient temperature pathway)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开花调控途径的整合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开花基因表达调控方式第25-26页
   ·多年生植物成花调控研究第26-28页
   ·柑橘成花调控研究进展第28-30页
     ·柑橘成花习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·柑橘成花调控机理进展第29-30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、内容与意义第30-31页
第二章 普通枳和早实枳成花转变期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31-53页
   ·前言第31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31-35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31页
     ·总RNA提取第31-32页
     ·mRNA分离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第一链cDNA合成第33页
     ·实时定量PCR检测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(MPSS)第34页
     ·MPSS数据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第35页
     ·基因差异表达的验证第35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5-49页
     ·转录组测序结果组装第35-37页
     ·早实枳和普通枳中MPSS标签序列的差异表达第37页
     ·Unigenes的长度分布及注释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第38-40页
     ·筛选成花调控基因第40-46页
     ·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第46-49页
   ·讨论第49-53页
     ·转录组测序为成花转变研究提供大量信息第49页
     ·枳成花转变涉及所有的成花调控途径第49-51页
     ·成花转变阶段表达差异基因参与成花调控第51-53页
第三章 枳PtFCA的分离、表达分析及功能鉴定第53-87页
   ·前言第53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53-62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总RNA提取第54页
     ·mRNA分离第54页
     ·第一链cDNA合成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实时定量PCR检测第55页
     ·3’RACE第55-56页
     ·载体及菌株第56页
     ·超表达载体构建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细胞定位载体构建第57页
     ·分子荧光互补(BiFC)载体构建第57页
     ·酵母双杂交(Y2H)载体构建第57页
     ·载体转化农杆菌第57页
     ·阳性菌落检测及保存第57-58页
     ·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第58页
     ·阳性苗鉴定第58-59页
     ·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统计第59页
     ·基因枪介导的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第59-60页
     ·基因枪介导的烟草By2悬浮细胞系双分子荧光互补第60页
     ·酵母双杂交第60-62页
     ·基因的结构和序列分析第62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2-82页
     ·PtFCA基因的分离及序列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 ·PtFCA选择性剪切验证第64-65页
     ·PtFCA聚类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 ·PtFCA亚细胞定位第68-69页
     ·PtFCA在普通枳和早实枳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第69-71页
     ·PtFCA在普通枳和早实枳空间表达模式第71-72页
     ·PtFCA在fca-1拟南芥中的功能验证第72-74页
     ·PtFCA互作蛋白筛选第74-78页
     ·FCA-FY互作在植物中具有保守性第78-79页
     ·PtFCA基因对温度和ABA的响应第79-82页
   ·讨论第82-87页
     ·FCA的基因结构和序列在植物中的保守性及多样性第82-83页
     ·PtFCA可能参与调控枳成花时间和根系发育第83-84页
     ·PtFCA通过WW结构域与发育相关的蛋白互作第84-85页
     ·PtFCA表达受到ABA和环境温度影响第85-87页
第四章 全文小结与展望第87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106页
附录第106-119页
 附录Ⅰ:部分操作步骤及培养基配方第106-109页
 附录Ⅱ:附图及附表第109-117页
 附录Ⅲ:作者简介第117-119页
致谢第119页

论文共1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稻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基因JMJ705的功能研究
下一篇:2,4-二氯苯氧乙酸保鲜柑橘果实采后品质机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