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图目 | 第12-13页 |
表目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22页 |
·为何“思辨” | 第14-15页 |
·思辨与高等教育 | 第15-16页 |
·“演讲”中的思辨 | 第16-18页 |
·个人背景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目的、方法与意义 | 第19-21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:思辨理论与教学实证研究 | 第22-44页 |
·“思辨”概念 | 第22-24页 |
·多维视角下的思辨理论模型 | 第24-30页 |
·思辨双维结构模型 | 第24-27页 |
·思辨三元结构模型 | 第27-28页 |
·思维三棱结构模型 | 第28-29页 |
·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| 第29-30页 |
·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实证研究 | 第30-42页 |
·思辨能力发展描述性研究 | 第32-33页 |
·思辨测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3-35页 |
·相关因素 | 第33-35页 |
·干扰因素 | 第35页 |
·思辨教学实证研究 | 第35-42页 |
·对比实验研究 | 第36-39页 |
·前实验研究 | 第39-41页 |
·学习者自我报告型研究 | 第41-42页 |
·结语:前人研究的启示与空白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分析框架 | 第44-59页 |
·思辨分项技能界定 | 第44-45页 |
·EFL演讲活动中的思辨分项技能 | 第45-52页 |
·选题:听众分析与演讲目的 | 第47页 |
·研究:检验信息 | 第47-48页 |
·论证:组织结构与推理逻辑 | 第48-49页 |
·反思:目的与概念的一致性 | 第49-51页 |
·预演:匹配展示方式 | 第51页 |
·发表:综合能力 | 第51-52页 |
·学习者思辨能力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| 第52-59页 |
·源自Terezini et al.(1995)的初步框架 | 第52-53页 |
·社会认知¨理论视角下的“演讲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” | 第53-59页 |
·社会认知理论与三维交互决定观 | 第53-55页 |
·自我调节的学习 | 第55-57页 |
·演讲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及思辨能力发展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研究设计 | 第59-75页 |
·演讲课程教学背景 | 第59-66页 |
·合作教学 | 第59-60页 |
·班级构成 | 第60页 |
·教学内容和方法 | 第60-66页 |
·思辨融入的教学内容 | 第60-63页 |
·任务设置 | 第63-66页 |
·课堂合作学习 | 第66页 |
·个案研究对象选取 | 第66-67页 |
·数据收集 | 第67-71页 |
·思辨能力客观测试 | 第67-68页 |
·思辨倾向调查问卷 | 第68-69页 |
·演讲转写、准备提纲及录像 | 第69-70页 |
·反思问卷/日志 | 第70-71页 |
·课堂录像及观察笔记 | 第71页 |
·个案学习者访谈 | 第71页 |
·其他数据 | 第71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71-74页 |
·自选题系列有备演讲评析 | 第71-72页 |
·思辨能力客观测试与定题即兴演讲测评 | 第72-73页 |
·个案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效度验证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个案学习者思辨能力变化(1):基于系列有备演讲评析 | 第75-106页 |
·Danny:表演家的失落与荣光 | 第76-81页 |
·“正能量”:理性思考的艰难尝试 | 第77-79页 |
·“健康生活”:再度模糊的概念 | 第79-80页 |
·“大学心理教育”:回归正能量 | 第80页 |
·小结:缺席的“迁移” | 第80-81页 |
·June:实干家的坚实脚印 | 第81-86页 |
·“纳西文化”:发现民族之美 | 第82-83页 |
·“教育平等的中国梦”:直击现实 | 第83-84页 |
·“大学实习”:急听众所需 | 第84-86页 |
·小结:实践出真知 | 第86页 |
·Sarah:独立思考中的“乖乖女” | 第86-90页 |
·“快乐荷尔蒙”:以事实说话 | 第87-88页 |
·“促进地区发展的中国梦”:追根溯源 | 第88-89页 |
·“同性婚姻”:平衡视角 | 第89-90页 |
·小结:知难而上 | 第90页 |
·Mary:渴望成功的舞者 | 第90-94页 |
·“惠特尼·休斯顿”:剪辑之惑 | 第91-92页 |
·“简朴婚礼的中国梦”:独辟蹊径 | 第92-93页 |
·“帮助天才少年”:逻辑连贯的错觉 | 第93-94页 |
·小结:进步中的瓶颈 | 第94页 |
·Mac:冷眼旁观的学霸 | 第94-100页 |
·“电影制作”:幽默的光彩 | 第95-97页 |
·“关注流浪儿童”:情感与事实的交融 | 第97-98页 |
·“票房的意义”:务实的决策者 | 第98-99页 |
·小结:未被充分开发的潜质 | 第99-100页 |
·Iris:锐气内敛的辩手 | 第100-104页 |
·“热辣重庆”:慢工出细活 | 第101-102页 |
·“政府诚信的中国梦”:理性态度 | 第102页 |
·“性教育改革”:他山之石 | 第102-103页 |
·小结:于“发散”中“聚焦” | 第103-104页 |
·结语:思辨能力发展的复杂性与层级性 | 第104-106页 |
第六章 个案学习者思辨能力变化(2):基于客观测试与即兴演讲测评 | 第106-124页 |
·思辨能力客观测试 | 第106-111页 |
·客观测试总分前后测对比 | 第106-107页 |
·分析能力前后测得分对比 | 第107-108页 |
·推理能力前后测得分对比 | 第108-109页 |
·评价能力前后测得分对比 | 第109-111页 |
·小结 | 第111页 |
·定题即兴演讲评测 | 第111-122页 |
·演讲发表:语言能力与表现能力 | 第112-114页 |
·演讲内容:思辨分项技能 | 第114-122页 |
·分析能力 | 第115-117页 |
·推理能力 | 第117-122页 |
·结语 | 第122-124页 |
第七章 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24-155页 |
·引言 | 第124-127页 |
·学习者思辨技能发展类型划分依据 | 第125-126页 |
·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分析框架 | 第126页 |
·作为“个人因素”的思辨倾向 | 第126-127页 |
·持续进步型学习者:社会与自我的良性互动 | 第127-141页 |
·掌握目标与绩效目标的叠加效应 | 第128-131页 |
·积极的社会情境意识 | 第131-132页 |
·助力于思辨发展的学习策略 | 第132-136页 |
·促进信息加工的阐释策略 | 第133页 |
·逐步提升的组织策略 | 第133-135页 |
·计划性与贯彻力 | 第135页 |
·自主监控与调整 | 第135-136页 |
·基于反思的良性自我效能感循环 | 第136-141页 |
·反思的全面性与归因的准确性 | 第137-139页 |
·自我效能感的逐步递增 | 第139-141页 |
·有限进步型学习者:对标准的有限内化 | 第141-148页 |
·偏重绩效的目标取向 | 第142页 |
·学习策略的有限作用 | 第142-145页 |
·形式大于逻辑 | 第142-144页 |
·止于外援的的资源管理策略 | 第144-145页 |
·反思内容与自我反应 | 第145-147页 |
·反思不到位 | 第145-146页 |
·防御性自我反应 | 第146-147页 |
·缺席的追加反馈 | 第147-148页 |
·平稳保持型学习者:未充分激发的主观能动性 | 第148-153页 |
·掌握目标取向与思辨能力高起点 | 第149-150页 |
·目标设定、社会情境意识与学习策略的消极互动 | 第150-152页 |
·课堂教学中的“天花板” | 第152-153页 |
·结语 | 第153-155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| 第155-167页 |
·研究发现 | 第155-156页 |
·讨论与教学启示 | 第156-163页 |
·思辨能力的可迁移性 | 第156-157页 |
·思辨能力的多维测评方式 | 第157-159页 |
·英语演讲课程教学启示:寻求“环境-个人-行为”的良性交互作用 | 第159-163页 |
·思辨融入的方法 | 第160-161页 |
·思辨融入的系统性与持续性 | 第161页 |
·推动“反思性思考”习惯 | 第161-162页 |
·因材施教:关注个体特点与学习需求 | 第162-163页 |
·研究意义、局限与未来研究趋势 | 第163-16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3-164页 |
·研究局限 | 第164页 |
·未来研究趋势 | 第164-167页 |
第九章 研究者反思 | 第167-173页 |
·研究关系 | 第167-170页 |
·合作教学:从“推销员”到“搭档” | 第167-169页 |
·个案研究:从“入侵者”到“朋友” | 第169-170页 |
·“我”的思辨之路 | 第170-173页 |
·研究目的与方法:摸索中的判断 | 第170-171页 |
·研究者身份:打造一把合格的“尺子” | 第171-172页 |
·从研究到生活:且思且辨 | 第172-173页 |
参引文献 | 第173-183页 |
附录 | 第183-2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