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10-1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5-39页 |
·钢框架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·钢结构基本滞回模型及其应用 | 第18-23页 |
·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结构损伤退化研究进展 | 第23-33页 |
·基于损伤指数 D 的损伤模型 | 第24-31页 |
·其他考虑损伤的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9页 |
·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对象 | 第33-35页 |
·研究思路和流程 | 第35-37页 |
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37-39页 |
第2章 钢框架焊接节点损伤退化行为分析 | 第39-58页 |
·概述 | 第39-41页 |
·损伤模型的选取 | 第41页 |
·损伤退化试验分析 | 第41-50页 |
·改进型节点试验分析 | 第41-45页 |
·不同加载制度作用下节点试验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基于试验的破坏模式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不同损伤指数模型的损伤退化预测 | 第50-55页 |
·同一损伤指数模型的损伤退化过程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3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钢材本构模型试验及理论研究 | 第58-89页 |
·概述 | 第58-59页 |
·钢材循环加载试验研究 | 第59-74页 |
·试验概况 | 第59-63页 |
·单调性能 | 第63-64页 |
·滞回性能 | 第64-68页 |
·破坏模态 | 第68-70页 |
·损伤退化特性 | 第70-71页 |
·有限元模拟 | 第71-74页 |
·钢材循环本构模型描述 | 第74-79页 |
·单调加载准则 | 第74-75页 |
·循环骨架准则 | 第75-76页 |
·滞回准则 | 第76-79页 |
·钢材循环本构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| 第79-88页 |
·基于 ABAQUS 的二次开发 | 第79-81页 |
·材料模型试验验证 | 第81-85页 |
·结构模型试验验证 | 第85-86页 |
·循环本构模型应用 | 第86-8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4章 钢框架累积损伤退化全过程预测数值方法 | 第89-110页 |
·概述 | 第89-90页 |
·三维有限元模型 | 第90页 |
·累积损伤退化模型试验 | 第90-92页 |
·不同板件宽厚比的试验 | 第90-91页 |
·不同加载制度的试验 | 第91-92页 |
·传统本构模型应用 | 第92-94页 |
·累积损伤退化全过程预测数值方法的验证 | 第94-99页 |
·累积损伤退化表征本构模型描述 | 第94-95页 |
·模型验证及对比分析 | 第95-97页 |
·数值方法的试验验证 | 第97-99页 |
·累积损伤退化全过程预测数值方法的应用 | 第99-108页 |
·不同构造形式节点设计参数 | 第100-101页 |
·滞回性能对比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·退化特性对比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·断裂性能对比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·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·耗能能力对比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·不同构造形式节点抗震性能总结对比分析 | 第10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第5章 钢框架构件、节点的损伤退化控制因子分析 | 第110-134页 |
·概述 | 第110-111页 |
·损伤退化试验总结分析 | 第111-116页 |
·构件损伤退化控制因子分析 | 第116-124页 |
·模型参数说明 | 第116-118页 |
·翼缘宽厚比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18-120页 |
·腹板宽厚比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20-122页 |
·循环强化程度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22-124页 |
·梁的外观几何尺寸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24页 |
·节点损伤退化控制因子分析 | 第124-131页 |
·模型参数说明 | 第124-126页 |
·剪切域强度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26-127页 |
·不同加载幅值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27-128页 |
·不同加载顺序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28-130页 |
·不同翼缘宽厚比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30页 |
·钢材屈服强度对损伤退化的影响 | 第130-131页 |
·构件、节点累积损伤退化全过程曲线 | 第131-1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第6章 考虑损伤退化的钢材等效本构模型理论研究及验证 | 第134-173页 |
·概述 | 第134-136页 |
·考虑损伤退化的钢材等效本构模型说明 | 第136-137页 |
·考虑损伤退化的钢材等效本构模型描述 | 第137-143页 |
·等效本构模型基本要求 | 第137-138页 |
·骨架准则 | 第138-141页 |
·滞回准则 | 第141页 |
·退化准则 | 第141-143页 |
·考虑损伤退化的钢材等效本构模型在构件、节点中的验证 | 第143-151页 |
·ABAQUS 用户子程序开发 | 第143-144页 |
·构件、节点损伤退化试验验证 | 第144-151页 |
·考虑损伤退化的钢材等效本构模型在框架中的验证 | 第151-158页 |
·静力循环加载试验验证 | 第151-152页 |
·振动台试验验证 | 第152-158页 |
·考虑损伤退化的钢材等效本构模型在框架中的应用 | 第158-163页 |
·框架基本参数说明 | 第158-160页 |
·弹塑性时程结果分析 | 第160-162页 |
·增量动力分析 | 第162-163页 |
·17 层钢框架在北岭地震下的破坏预测 | 第163-171页 |
·17 层钢框架描述 | 第163-165页 |
·分析模型及假定 | 第165-167页 |
·模型弹塑性时程预测分析 | 第167-1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1-173页 |
第7章 考虑损伤退化的多高层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初探 | 第173-195页 |
·概述 | 第173-174页 |
·钢框架动力时程分析模型对比应用 | 第174-180页 |
·四种模型说明 | 第174-176页 |
·设计参数说明 | 第176-177页 |
·损伤退化对钢框架的影响分析 | 第177-179页 |
·结果对比分析 | 第179-180页 |
·钢框架损伤破坏控制退化指数研究 | 第180-193页 |
·模型基本参数 | 第180-183页 |
·不同层数钢框架层间位移角分布 | 第183-187页 |
·钢框架损伤退化指数研究 | 第187-19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3-195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95-199页 |
·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| 第195-198页 |
·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| 第198-1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9-209页 |
致谢 | 第209-21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211-2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