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7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钢- 混凝土组合柱研究现状 | 第12-22页 |
·组合柱试验研究 | 第12-18页 |
·组合构件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组合构件损伤性能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组合柱承载力计算 | 第21-22页 |
·组合柱在我国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·应用组合柱的典型工程 | 第22页 |
·组合柱节点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·复合柱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5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| 第27-47页 |
·试验概况 | 第27-32页 |
·试件设计 | 第27-29页 |
·轴压比 | 第29-30页 |
·加载装置、量测内容与加载制度 | 第30-32页 |
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5页 |
·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 | 第32-35页 |
·滞回曲线与骨架线 | 第35-37页 |
·承载能力 | 第37页 |
·变形能力 | 第37-39页 |
·刚度退化 | 第39-40页 |
·耗能能力 | 第40-43页 |
·截面应变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3章 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累积损伤性能试验研究 | 第47-67页 |
·试验概况 | 第47-49页 |
·试件设计 | 第47-48页 |
·轴压比 | 第48页 |
·加载装置、量测内容与加载制度 | 第48-49页 |
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6页 |
·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 | 第49-51页 |
·滞回曲线与骨架线 | 第51-52页 |
·承载能力 | 第52-53页 |
·变形能力 | 第53-54页 |
·刚度退化 | 第54-55页 |
·耗能能力 | 第55-56页 |
·累积损伤对复合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·破坏形态 | 第57页 |
·水平力—位移骨架线 | 第57-58页 |
·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| 第58页 |
·耗能能力 | 第58-59页 |
·等位移幅值下复合柱累积损伤性能分析 | 第59-65页 |
·承载能力退化 | 第59-62页 |
·刚度退化 | 第62-63页 |
·耗能退化 | 第63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4章 震后可快速修复的复合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| 第67-86页 |
·试验概况 | 第68-71页 |
·试件设计 | 第68-69页 |
·轴压比 | 第69-70页 |
·加载装置、量测内容与加载制度 | 第70-71页 |
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1-83页 |
·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 | 第71-73页 |
·滞回曲线与骨架线 | 第73-75页 |
·变形能力 | 第75-76页 |
·耗能能力 | 第76-78页 |
·刚度退化 | 第78-79页 |
·应变 | 第79-81页 |
·复合柱与方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对比 | 第81-83页 |
·残余变形分析 | 第83-84页 |
·承载能力 | 第84-8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5章 复合柱基于纤维模型的水平力—位移滞回曲线计算 | 第86-118页 |
·OpenSEES 建模 | 第86-89页 |
·OpenSEES 简介 | 第86-87页 |
·OpenSEES 纤维模型建立 | 第87-88页 |
·纤维模型计算的相关命令 | 第88-89页 |
·材料本构模型 | 第89-94页 |
·钢材本构模型 | 第89-90页 |
·混凝土本构模型 | 第90-94页 |
·OpenSEES 计算结果及比较 | 第94-100页 |
·第 1 组与第 2 组复合柱试件 | 第94-98页 |
·方钢管宽厚比为 24.7 的复合柱试件 | 第98-100页 |
·复合柱滞回性能参数影响分析 | 第100-116页 |
·轴压比 | 第100-102页 |
·方钢管壁厚(宽厚比) | 第102-105页 |
·径宽比 | 第105-107页 |
·径厚比 | 第107-109页 |
·钢材强度 | 第109-112页 |
·混凝土强度 | 第112-11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第6章 复合柱弯矩 -转角骨架线特征点确定研究 | 第118-147页 |
·复合柱的峰值弯矩确定 | 第119-124页 |
·纤维模型法计算复合柱的峰值弯矩 | 第120页 |
·叠加法计算复合柱的峰值弯矩 | 第120-124页 |
·由弯矩—曲率曲线确定复合柱的转角 | 第124-139页 |
·由曲率计算转角 | 第124-125页 |
·弯矩—曲率试验曲线及特征点的曲率试验值 | 第125-130页 |
·弯矩—曲率计算曲线及特征点的曲率计算值 | 第130-137页 |
·复合柱的塑性铰长度 | 第137-138页 |
·复合柱弯矩—转角曲线特征点的转角确定 | 第138-139页 |
·由数值分析弯矩—转角曲线确定复合柱特征点的转角 | 第139-144页 |
·轴压比对转角的影响 | 第139-140页 |
·宽厚比对转角的影响 | 第140-141页 |
·径宽比对转角的影响 | 第141-142页 |
·复合柱弯矩—转角曲线特征点转角的确定 | 第142-144页 |
·复合柱性能点确定 | 第144-1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6-147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7-151页 |
·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| 第147-150页 |
·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建议 | 第150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63页 |
致谢 | 第163-16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