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0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·本课题的语料来源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语篇衔接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·德国语篇衔接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中国语篇衔接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第三章 非结构性衔接手段的表现形式 | 第13-25页 |
·指称(referrenz) | 第13-14页 |
·替代和省略 | 第14-18页 |
·连接 | 第18-21页 |
·增补 | 第18-19页 |
·转折 | 第19页 |
·因果 | 第19-20页 |
·顺序 | 第20-21页 |
·词汇衔接 | 第21-25页 |
·词汇的重复 | 第21-22页 |
·词汇的关联 | 第22-24页 |
·词汇的搭配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非结构性衔接手段在汉德版《阿 Q 正传》的对比研究 | 第25-34页 |
·汉德版《阿 Q 正传》非结构性衔接手段的统计分析 | 第25-27页 |
·指称在《阿 Q 正传》中表现 | 第27-28页 |
·替代(省略)在《阿 Q 正传》中表现 | 第28-30页 |
·连接在《阿 Q 正传》中表现 | 第30-32页 |
·词汇衔接在《阿 Q 正传》中表现 | 第32-34页 |
第五章 汉德衔接手段使用不同的原因 | 第34-41页 |
·社会文化因素与语篇衔接 | 第35-37页 |
·社会文化背景 | 第35-37页 |
·心理认知因素与语篇衔接 | 第37-41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41-43页 |
·本文的研究成果 | 第41页 |
·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41-42页 |
·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| 第42-43页 |
注释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