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致谢 | 第8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4页 |
·大客车侧翻安全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5-18页 |
·国内外大客车侧翻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·国内大客车侧翻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·国外大客车侧翻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·客车侧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21-24页 |
·客车侧翻研究的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客车侧翻研究的方法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客车侧翻仿真试验的理论基础 | 第24-39页 |
·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法规介绍 | 第24-25页 |
·国外客车侧翻碰撞法规介绍 | 第24页 |
·国内客车侧翻碰撞法规介绍 | 第24-25页 |
·客车侧翻安全性试验及评价指标 | 第25-29页 |
·客车侧翻试验概述 | 第25-26页 |
·客车侧翻试验相关参数的确定 | 第26-28页 |
·生存空间的确立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台参数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·客车侧翻安全性评价指标 | 第28-29页 |
·客车侧翻碰撞有限元仿真理论 | 第29-39页 |
·物体变形过程的描述 | 第29-30页 |
·基本力学模型与控制方程 | 第30-33页 |
·质量守恒 | 第30页 |
·动量守恒 | 第30-31页 |
·能量守恒 | 第31-32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32-33页 |
·单元积分和沙漏控制 | 第33-35页 |
·时间积分和时间步长控制 | 第35-36页 |
·空间有限元离散 | 第36-38页 |
·接触-碰撞的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接触-碰撞算法简介 | 第38页 |
·接触-碰撞算法实现过程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客车整车结构模型的建立及侧翻仿真 | 第39-63页 |
·客车整车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7页 |
·车身结构的简化 | 第39-40页 |
·整车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1页 |
·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5页 |
·单元类型的选择 | 第41页 |
·网格划分 | 第41-42页 |
·材料属性 | 第42-43页 |
·载荷处理 | 第43-44页 |
·部件连接 | 第44-45页 |
·翻转平台与生存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7页 |
·翻转平台的建立 | 第45-46页 |
·生存空间的建立 | 第46-47页 |
·客车侧翻理论计算 | 第47-50页 |
·客车重心位置的计算 | 第47-49页 |
·客车理论侧翻角度的计算 | 第49-50页 |
·客车侧翻仿真参数的设立 | 第50-54页 |
·接触参数的设立 | 第50页 |
·碰撞初始速度设置 | 第50-51页 |
·载荷及约束设置 | 第51-52页 |
·步长及沙漏控制 | 第52-53页 |
·输出信息设置 | 第53页 |
·仿真计算 | 第53-54页 |
·客车侧翻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4-63页 |
·客车车体变形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客车整车的变形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主要部件的变形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客车能量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客车加速度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速度响应与碰撞力分析 | 第60-62页 |
·乘员生存空间的分析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客车侧翻安全性结构改进设计 | 第63-77页 |
·客车结构修改前后的对比分析 | 第63-72页 |
·客车顶盖结构形式对侧翻安全性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·客车风窗立柱套杆对侧翻安全性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·客车侧围厚度对侧翻安全性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客车侧围腰梁与地板横梁连接处加斜撑对侧翻安全性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·客车的结构改进设计 | 第72-7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80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77-78页 |
·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