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5页 |
| ·问题提出 | 第11-13页 |
| ·必要:学生内心世界的诉求 | 第11-12页 |
| ·必然: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| 第12页 |
| ·可行:教育实践的指引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·促进心理-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 | 第13页 |
| ·促进心理-道德教育的实践发展 | 第13页 |
| ·研究述评 | 第13-20页 |
| ·关于心理教育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关于心理-道德教育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关于学校场域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·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| 第20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3页 |
| ·心理教育 | 第20-21页 |
| ·道德教育 | 第21-22页 |
| ·心理-道德教育 | 第22-23页 |
| ·教育环境 | 第2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心理-道德教育的理论概述 | 第25-29页 |
| ·心理-道德教育之提出及发展 | 第25-26页 |
| ·心理-道德教育的能量 | 第26-27页 |
| ·心理-道德教育带动心理机能和道德品质同时发展 | 第26页 |
| ·心理-道德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| 第26-27页 |
| ·心理-道德教育之实践形态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心理-道德教育与学校场域的逻辑关系 | 第29-35页 |
| ·心理-道德教育与学校场域建设的逻辑契合性 | 第29-30页 |
| ·共同的时代背景 | 第29页 |
| ·共同的教育追求 | 第29-30页 |
| ·共同的培养目标 | 第30页 |
| ·心理-道德教育强调学校场域建设的必要性 | 第30-32页 |
| ·基于时代的精神状况 | 第30-31页 |
| ·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 | 第31页 |
| ·基于学校文化发展的需求 | 第31-32页 |
| ·学校场域建设的宗旨:学校文化的形成 | 第32-35页 |
| ·学校物质文化 | 第32页 |
| ·学校精神文化 | 第32-33页 |
| ·学校制度文化 | 第33-35页 |
| 第四章 学校文化的心理-道德教育意蕴与建构 | 第35-45页 |
| ·学校物质文化的心理-道德教育意蕴 | 第35-38页 |
| ·学校物质文化的表现形态 | 第35页 |
| ·学校物质文化的心理意义和伦理诉求 | 第35-36页 |
| ·学校物质文化的营造方向 | 第36-38页 |
| ·学校精神文化的心理-道德教育意蕴 | 第38-40页 |
| ·学校精神文化的表现形态 | 第38页 |
| ·学校精神文化的价值 | 第38-40页 |
| ·学校精神文化的营造 | 第40页 |
| ·学校制度文化的心理-道德教育意蕴 | 第40-45页 |
| ·学校制度文化的表现形态 | 第41页 |
| ·学校制度文化的心理-道德意义 | 第41-43页 |
| ·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原则 | 第43-45页 |
| 第五章 学校文化的细节管窥——基于心理-道德教育的视角 | 第45-55页 |
| ·建立学校荣誉体系 | 第45-47页 |
| ·荣誉体系的界定 | 第45页 |
| ·荣誉体系的价值意蕴 | 第45-47页 |
| ·荣誉体系的建立 | 第47页 |
| ·设计学校节日文化 | 第47-50页 |
| ·节日文化的形式 | 第48页 |
| ·学校节日文化的意义 | 第48-49页 |
| ·学校节日文化的设计原则 | 第49-50页 |
| ·完善学校仪式文化 | 第50-55页 |
| ·学校仪式的表征 | 第50-52页 |
| ·学校仪式的力量 | 第52-53页 |
| ·学校仪式的完善 | 第53-55页 |
| 结论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