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技术进化与技术异化的辩证关系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一、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| 第8页 |
二、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8-10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0-11页 |
(一) 研究目标 | 第10页 |
(二) 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(三)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技术进化 | 第11-20页 |
一、技术进化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二、技术进化的动因分析 | 第12-20页 |
(一) 社会层面的动因 | 第12-16页 |
1、文化模式的变更 | 第12-14页 |
2、稳定政治的要求 | 第14-15页 |
3、经济利益的需求 | 第15-16页 |
(二) 人本层面的动因 | 第16-20页 |
1、人类认识的进化 | 第16-18页 |
2、人对物质方面的需求 | 第18页 |
3、人的全面发展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技术异化 | 第20-26页 |
一、技术异化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(一) 异化 | 第20页 |
(二) 技术异化 | 第20-21页 |
二、几种主要技术异化的理论 | 第21-23页 |
三、技术异化的根源 | 第23-26页 |
(一) 技术自身根源 | 第23-24页 |
(二) 客体根源 | 第24页 |
(三) 主体根源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技术异化与进化的辩证关系 | 第26-40页 |
一、技术进化的不足带来技术异化 | 第26-27页 |
二、技术异化的解决促使技术不断进化 | 第27-28页 |
三、技术异化的减弱推进技术进化 | 第28-36页 |
(一) 观念的变革 | 第29-33页 |
1、找回人类整体感 | 第29-30页 |
2、建立人类意识 | 第30-32页 |
3、限制技术理性 | 第32-33页 |
4、实现技术人化 | 第33页 |
(二) 社会的监管措施 | 第33-36页 |
1、树立合理的社会价值观 | 第33-34页 |
2、进行伦理控制 | 第34-35页 |
3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 | 第35-36页 |
四、技术进化的趋势—后现代技术 | 第36-40页 |
(一) 后现代技术的特征 | 第37-38页 |
(二) 后现代技术的目的:为新人民服务 | 第38-40页 |
结束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后记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