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·近接条件下隧道空间动力特性和减振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·车-隧耦合的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近接条件下减少列车振动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主要研究的内容 | 第12页 |
·主要研究的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有关环境振动的控制指标 | 第13-22页 |
·振动的参量与评价指标 | 第13-15页 |
·振动的参量 | 第13页 |
·振动的评价指标 | 第13-15页 |
·振动产生的原因 | 第15-16页 |
·日本的环境振动标准 | 第15页 |
·客运专线的环境振动标准 | 第15-16页 |
·环境场地振动控制标准 | 第16-21页 |
·ISO 推荐的建筑振动标准 | 第16页 |
·我国规定的建筑物振动容许值 | 第16-17页 |
·美国《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评价导则》规定的标准 | 第17-18页 |
·德国标准 DIN4150-3-1999 | 第18-19页 |
·英国标准 BS7385-2 | 第19-20页 |
·日本烟中元弘归纳的建筑物容许振动界限 | 第20页 |
·瑞士标准 SN640312-1992 | 第20-21页 |
·国家文物局 | 第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地铁隧道与轨道的构成形式和列车计算参数的研究 | 第22-35页 |
·典型地铁隧道断面类型及结构构成形式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典型轨道类型和构成形式分析 | 第23-31页 |
·有碴轨道 | 第23-24页 |
·无碴轨道 | 第24-31页 |
·典型车辆构成类型与参振指标分析 | 第31-35页 |
·B 型车辆的主要参数 | 第32-35页 |
第四章 地铁列车-隧道系统的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和求解 | 第35-52页 |
·引言 | 第35页 |
·列车-轨道-隧道计算模型及运动方程的建立 | 第35-44页 |
·车辆系统垂向振动物理模型 | 第36-37页 |
·车辆系统垂向振动数学模型 | 第37-39页 |
·轨道-隧道子结构模型 | 第39-42页 |
·轮对位移联系方程 | 第42页 |
·列车-轨道-隧道体系动力平衡方程 | 第42-44页 |
·轨道不平顺及其随机模拟 | 第44-45页 |
·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| 第45-48页 |
·Newmark-β数值积分法原理 | 第45-47页 |
·运用 Newmark-β法对车辆—地铁体系动力平衡方程组求解 | 第47-48页 |
·系统动力响应分析的计算机程序 | 第48-52页 |
·程序结构 | 第49-50页 |
·程序简介及其实用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近接条件下不同结构的车—隧耦合系统的动力仿真分析 | 第52-67页 |
·前言 | 第52页 |
·高层建筑近接条件下的分析计算 | 第52-58页 |
·模型的计算与说明 | 第52-58页 |
·不同构成条件下高层建筑物振动的各主要因素分析 | 第58-65页 |
·地铁速度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轨面不平顺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·距高层建筑物距离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六章 减少列车振动影响的对策和处置措施 | 第67-71页 |
·列车振动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范围 | 第67页 |
·减少振动影响的处置对策、处置措施和结构优化分析 | 第67-71页 |
·轨道类型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| 第68页 |
·轨道线路形式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轨道结构类型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| 第69页 |
·隧道断面形式及衬砌类型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·主要工作与结论 | 第71-72页 |
·今后的工作展望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