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0页 |
| 缩写说明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| 1 引言 | 第11页 |
| 2 小麦及其近缘物种 | 第11-12页 |
| ·栽培小麦种质 | 第11-12页 |
| ·小麦近缘物种 | 第12页 |
| 3 外源基因向小麦中的导入 | 第12-15页 |
| ·双二倍体 | 第12-13页 |
| ·异附加系 | 第13-14页 |
| ·异代换系 | 第14页 |
| ·易位系 | 第14-15页 |
| 4 小麦背景中外源染色体的检测 | 第15-22页 |
| ·形态标记 | 第15-16页 |
| ·细胞学标记 | 第16页 |
| ·生化标记 | 第16-17页 |
| ·原位杂交 | 第17页 |
| ·分子标记 | 第17-22页 |
| 5 偃麦草植物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| ·偃麦草植物资源 | 第22页 |
| ·偃麦草优良基因向小麦中的转移 | 第22-23页 |
| ·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| 第23页 |
|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 | 第25-40页 |
| 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| 2 供试材料 | 第26-27页 |
| ·小麦材料 | 第26页 |
| ·iPBS引物的设计 | 第26-27页 |
| 3 方法 | 第27-32页 |
| ·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7-28页 |
| ·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| 第28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28-30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回收DNA | 第30页 |
| ·琼脂糖凝胶DNA回收 | 第30-31页 |
| ·连接反应 | 第31页 |
| ·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和转化 | 第31页 |
| ·菌落PCR | 第31-32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·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特异片段的筛选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·E特异片段的纯化、克隆和测序 | 第34页 |
| ·特异片段的序列比对和引物设计 | 第34-35页 |
| ·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发展 | 第35-37页 |
| 5 讨论 | 第37-40页 |
| ·利用iPBS技术发展长穗偃麦草特异分子标记的可行性 | 第37-38页 |
| ·长穗偃麦草特异分子标记的应用 | 第38-40页 |
| 第三章 硬粒小麦-长穗偃麦草附加系的创建 | 第40-50页 |
| 1 前言 | 第40页 |
| 2 试验材料 | 第40页 |
| 3 试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| ·染色体数目的检查 | 第41-42页 |
| ·植株特异分子标记的检测 | 第42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8页 |
| ·F1代植株减数分裂检测 | 第42-43页 |
| ·F2代植株染色体数目和PCR检测 | 第43-45页 |
| ·F3代植株PCR检测 | 第45-46页 |
| ·F4代植株色体数目和PCR检测 | 第46-48页 |
| 5 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·细胞学鉴定在创建硬粒小麦-长穗偃麦草附加系过程中的应用 | 第48页 |
| ·分子标记在创建硬粒小麦-长穗偃麦草附加系过程中的应用 | 第48页 |
| ·E染色体的遗传稳定性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| 附录 各类试剂的配制 | 第55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