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循环经济的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方案与研究路径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| ·研究路径 | 第12-14页 |
| 2 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4-24页 |
| ·循环经济概述 | 第14-20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起源 | 第14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4-16页 |
| ·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原则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| 第18-20页 |
| ·产业发展理论及相关理论 | 第20-24页 |
| ·产业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·相关理论 | 第21-24页 |
| 3 陕西煤炭产业发展现状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4-33页 |
| ·陕西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| 第24-27页 |
| ·煤炭资源开发状况 | 第24-25页 |
| ·煤炭资源利用状况 | 第25-27页 |
| ·煤炭企业发展状况 | 第27页 |
| ·陕西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2页 |
| ·资源浪费严重,利用率低 | 第28-29页 |
| 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| 第29-30页 |
| ·产业链不完整,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| 第30-31页 |
| ·循环经济的规模不大,质量不高 | 第31-32页 |
| ·运力不足 | 第32页 |
| ·陕西煤炭产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4 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 | 第33-37页 |
| ·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| 第33-34页 |
| ·缓解能源压力,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| 第33页 |
| ·巨大的环境效益 | 第33-34页 |
| 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| 第34页 |
| ·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 | 第34-37页 |
| ·传统观念短期内较难改变 | 第34-35页 |
| ·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| 第35页 |
| ·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| 第35页 |
| ·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| 第35-37页 |
| 5 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| 第37-52页 |
| ·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| 第37-39页 |
| ·资源优势 | 第37页 |
| ·经济增长稳定,产业体系完备 | 第37-38页 |
| ·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| 第38页 |
| ·智力保障优势 | 第38-39页 |
| ·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想 | 第39-41页 |
| ·陕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评价 | 第41-52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| 第41-43页 |
| ·评价体系的建立 | 第43-46页 |
| ·综合评价 | 第46-49页 |
| 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6 陕西煤炭产业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| 第52-57页 |
| ·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,优化煤炭产业组织 | 第52-53页 |
| ·强化政府职能,多渠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| 第53-54页 |
| ·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 | 第53页 |
| ·完善激励惩罚机制 | 第53-54页 |
| ·财政税收,金融多方面支持 | 第54页 |
| ·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| 第54-55页 |
| ·市场经济制度引入煤炭产业 | 第55页 |
| ·加强陕西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 | 第55-56页 |
| ·延长产业链,适时进行转型 | 第56-57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| ·结论 | 第57页 |
| ·展望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