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二、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三、 实际意义 | 第12页 |
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一、 关于市民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3页 |
二、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3-15页 |
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方法 | 第15-16页 |
一、 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农民工市民化与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0页 |
一、 农民工 | 第18-20页 |
二、 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及分类 | 第20页 |
第二节 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1页 |
一、 贫困 | 第20-21页 |
二、 贫困代际传递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| 第21页 |
第三节 市民化对农民工代际贫困的影响机制 | 第21-24页 |
一、 职业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二、 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技能状况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| 第22页 |
三、 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四、 生活价值观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测度 | 第24-36页 |
第一节 典型样本设计 | 第24-25页 |
一、 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| 第24页 |
二、 调查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 | 第25-27页 |
一、 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的原则 | 第25-26页 |
二、 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计量方法 | 第27-36页 |
一、 基础计量方法 | 第27-33页 |
二、 组合计量方法 | 第33-34页 |
三、 组合评价结果的事前与事后检验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与分化的统计分析 | 第36-47页 |
第一节 市民化水平对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的的效应 | 第36-38页 |
一、 市民化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 | 第36页 |
二、 准市民化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 | 第36页 |
三、 半市民化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 | 第36-37页 |
四、 边缘化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 | 第37页 |
五、 逆市民化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与分化的统计计量 | 第38-41页 |
一、 计量模型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
二、 农民工代际收入弹性比较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分析 | 第41-47页 |
一、 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1-42页 |
二、 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路径的计量模型 | 第42-43页 |
三、 农民工贫困代际传递路径的计量分析 | 第43-47页 |
第五章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与反代际贫困的对策建议 | 第47-52页 |
第一节 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 | 第47-48页 |
一、 提高政府部门的思想认识,做好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组织与领导 | 第47页 |
二、 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 | 第47页 |
三、 确定农民工培训的具体内容 | 第47-48页 |
四、 整合能为农民工提供培训的有效资源 | 第48页 |
五、 培训的方式要多样化发展 | 第48页 |
六、 要加强师资力量,并做好服务工作 | 第48页 |
第二节 为农民工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开辟途径 | 第48-49页 |
一、 建立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 | 第48页 |
二、 要明确农民工的政治身份 | 第48-49页 |
三、 拓宽农民工参政议政的渠道 | 第49页 |
第三节 加快户籍制度、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 | 第49-51页 |
一、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的转型 | 第49-50页 |
二、 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的变革 | 第50页 |
三、 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| 第50-51页 |
第四节 营造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,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| 第51-52页 |
结束语 | 第52-53页 |
附录A 综合指数和排名 | 第53-67页 |
附录B 调查问卷 | 第67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