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第一部分 环境侵权及其立法现状 | 第13-21页 |
一、环境侵权与环境侵权体系 | 第13-15页 |
(一) 学者对环境侵权的不同看法及其争议 | 第13-14页 |
(二) 对环境侵权的重新认识 | 第14-15页 |
二、环境侵权的立法现状 | 第15-21页 |
(一) 域外法中环境侵权的保护范围 | 第15-17页 |
(二) 我国法律对环境侵权的规定 | 第17-20页 |
(三) 域外环境侵权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| 第20-21页 |
第二部分 生态破坏侵权的基本问题 | 第21-26页 |
一、生态破坏侵权含义的界定 | 第21页 |
二、生态破坏侵权与环境污染侵权的共同点 | 第21-23页 |
(一)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基础行为相同并且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| 第22页 |
(二) 侵权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具有不对等性 | 第22页 |
(三) 行为具有一定的非责难性 | 第22页 |
(四) 损害后果的出现具有长期性与严重性 | 第22-23页 |
(五) 因果关系认定困难,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| 第23页 |
三、生态破坏侵权的特征 | 第23-26页 |
(一) 损害产生的原因是生态破坏行为 | 第23-24页 |
(二) 生态破坏侵权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化 | 第24页 |
(三) 行为的后果具有可控制性,并且对其进行控制意义重大 | 第24-26页 |
第三部分 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26-31页 |
一、确立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必要性 | 第26-27页 |
二、确立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障碍分析 | 第27-28页 |
(一) 生态破坏的行为模式比较多样,难以进行抽象的概括 | 第27页 |
(二) 法律关系的主体难以确定 | 第27页 |
(三) 生态破坏的侵权过程更为复杂,因果关系的认定上存在更多困难 | 第27-28页 |
(四) 生态破坏中的“损害”更加难以确定 | 第28页 |
三、确立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可行性 | 第28-31页 |
(一) 法律关系主体的确定可以借助于法律的技术性手段而完成 | 第28-29页 |
(二) “损害”的界定是法律的一种价值选择 | 第29页 |
(三) 因果关系可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判断 | 第29-30页 |
(四) 公法上的救济与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并不排斥侵权法的救济 | 第30-31页 |
第四部分 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具体适用 | 第31-43页 |
一、生态破坏侵权法律关系主体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二、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| 第32-34页 |
(一)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| 第32页 |
(二) 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| 第32-34页 |
三、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构成 | 第34-39页 |
(一) 损害的确定 | 第34-36页 |
(二) 因果关系的判断与证明标准 | 第36-39页 |
四、生态破坏侵权抗辩事由的限缩 | 第39-41页 |
(一) 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款应当受到限制 | 第40-41页 |
(二) 过失相抵也应当受到限制 | 第41页 |
五、生态破坏侵权责任与社会化救济的衔接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注释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