轨旁电子单元C接口信号传输特性的研究
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1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5页 |
| ·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| 第11-12页 |
| ·应答器系统概述 | 第12-13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目前研究的不足 | 第17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论文结构 | 第18-19页 |
| 2 应答器系统C接口及其特性 | 第19-27页 |
| ·有源应答器与LEU | 第19-22页 |
| ·地面应答器 | 第19-20页 |
| ·轨旁电子单元 | 第20-22页 |
| ·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 | 第22页 |
| ·C接口传输信号幅度特性 | 第22-23页 |
| ·C接口传输信号时间抖动特性 | 第23-25页 |
| ·时间抖动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| ·眼图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| ·应答器传输电缆特性 | 第25-26页 |
| ·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3 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特性建模及仿真 | 第27-41页 |
| ·传输线理论 | 第27-28页 |
| ·传输线集总参数电阻等效模型 | 第28-29页 |
| ·传输线集总参数电感等效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·传输线集总参数电导等效模型 | 第30-31页 |
| ·传输线模型仿真 | 第31-39页 |
| ·Multisim仿真软件介绍 | 第31-32页 |
| ·传输线模型电路仿真 | 第32-35页 |
| ·传输线的幅频特性 | 第35-38页 |
| ·传输线的相频特性 | 第38-39页 |
| ·小结 | 第39-41页 |
| 4 C接口建模及传输特性仿真 | 第41-57页 |
| ·轨旁电子单元C接口模型建立 | 第41-51页 |
| ·伪随机序列模型 | 第41-43页 |
| ·应答器数据传输电缆建模 | 第43-44页 |
| ·接收端电路建模 | 第44-48页 |
| ·C1信号波形眼图生成 | 第48-51页 |
| ·C接口信号长距离传输仿真 | 第51-54页 |
| ·小结 | 第54-57页 |
| 5 C接口传输特性的均衡优化 | 第57-71页 |
| ·均衡技术 | 第57-60页 |
| ·均衡原理 | 第57页 |
| ·发送端预加强 | 第57-59页 |
| ·接收端均衡 | 第59-60页 |
| ·均衡技术实现 | 第60-66页 |
| ·发送端预加强 | 第60-63页 |
| ·接收端均衡 | 第63-66页 |
| ·综合均衡处理 | 第66-69页 |
| ·小结 | 第69-71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图索引 | 第77-81页 |
| 表索引 | 第81-83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83-87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