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和荷兰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| 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| 一、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二、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|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、方法、创新及不足 | 第14-17页 |
| 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| 三、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| 第一节 与贸易竞争性相关的理论 | 第17-19页 |
| 一、绝对优势理论 | 第17页 |
| 二、比较优势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三、要素禀赋理论 | 第18页 |
| 四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节 与贸易互补性相关的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一、产业内贸易理论 | 第19页 |
| 二、互补性指数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章 中荷双边贸易的现状研究 | 第20-34页 |
| 第一节 中荷双边贸易的发展历程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节 中荷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| 第21-30页 |
| 一、中荷双边贸易额分析 | 第21页 |
| 二、中荷贸易差额分析 | 第21-22页 |
| 三、中荷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| 第22-25页 |
| 四、中荷贸易依存度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五、中荷两国的贸易条件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六、中荷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节 影响中荷双边贸易发展的因素 | 第30-34页 |
| 一、影响中荷双边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 | 第30-32页 |
| 二、影响中荷双边贸易发展的消极因素 | 第32-34页 |
| 第四章 中荷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分析 | 第34-52页 |
| 第一节 中荷贸易竞争性的实证分析 | 第34-43页 |
| 一、中荷各自出口显性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二、中荷一位数显性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三、2011年中荷两位数法显性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| 第39-43页 |
| 四、中荷贸易存在较强竞争性的原因分析 | 第43页 |
| 第二节 中荷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 | 第43-52页 |
| 一、中荷两国的贸易结合度 | 第44-45页 |
| 二、中荷一位数法贸易互补性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三、2011年中荷两位数法贸易互补性分析 | 第48-52页 |
| 第五章 推动中荷双边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52-58页 |
| 第一节 强化贸易互补性,推动双边贸易合作 | 第52-54页 |
| 一、发挥中荷互补性优势,增加贸易量 | 第52-53页 |
| 二、利用荷中互补性优势,促进贸易平衡 | 第53-54页 |
| 三、强化双边互补性,扩大中荷产业内贸易量 | 第54页 |
| 第二节 弱化贸易竞争性,实现优势互补 | 第54-55页 |
| 一、推行双边对话机制,力争国家政策支持 | 第54-55页 |
| 二、推动竞争性行业整合,扩大优势互补 | 第55页 |
| 第三节 积极应对和化解中荷贸易摩擦 | 第55-58页 |
| 一、加强双边对话,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| 第55-56页 |
| 二、建立双边贸易预警机制,防范和解决贸易争端 | 第56-57页 |
| 三、完善贸易救济机制,维护本国产业竞争力 | 第57-58页 |
| 结语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