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部分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1-22页 |
·就业焦虑 | 第11-15页 |
·心理弹性 | 第15-19页 |
·自我分化 | 第19-22页 |
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| 第22-26页 |
1 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22页 |
2 选题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23页 |
3 研究思路 | 第23页 |
4 研究假设 | 第23-24页 |
5 研究过程 | 第24-26页 |
第三部分 问卷的编制 | 第26-38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26页 |
2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初始问卷的编制 | 第26-30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项目的收集 | 第26-27页 |
·预测 | 第27-30页 |
3 正式施测 | 第30-3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30页 |
·被试 | 第30-31页 |
·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的信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的效度分析 | 第34-38页 |
第四部分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特点研究 | 第38-42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38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38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38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38页 |
·数据的统计方法 | 第38页 |
3 研究过程和结果 | 第38-41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 | 第38-39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学校类别差异 | 第39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生源地差异 | 第39页 |
·毕业意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在校就业准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五部分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、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研究 | 第42-52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42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42-45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42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42-45页 |
·数据的统计方法 | 第45页 |
3 研究结果 | 第45-52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| 第45页 |
·心理弹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与自我分化的相关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相关分析 | 第48页 |
·大学毕业生自我分化在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| 第48-52页 |
第六部分 分析与讨论 | 第52-60页 |
1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的编制 | 第52-53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| 第52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的维度分析 | 第52-53页 |
2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特点分析 | 第53-56页 |
·性别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分析 | 第54页 |
·学校类别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分析 | 第54页 |
·生源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毕业意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分析 | 第55页 |
·一些就业准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分析 | 第55-56页 |
3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、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的关系 | 第56-58页 |
·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、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的相关关系 | 第56-57页 |
·大学毕业生自我分化在心理弹性与就业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| 第57-58页 |
4 教育建议 | 第58-60页 |
·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| 第58页 |
·多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 | 第58页 |
·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| 第58-59页 |
·改革教学模式,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| 第59页 |
·注重心理咨询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| 第59-60页 |
第七部分 总结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1 小结 | 第60页 |
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60-61页 |
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附录:本研究中所用问卷样题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