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页 |
| ·水稻钵苗移栽机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国外水稻钵苗移栽机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内水稻钵苗移栽机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| ·技术路线图 | 第1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机理分析与运动学建模 | 第17-39页 |
| ·移栽机构行星轮系运动特性概述 | 第17页 |
| ·高阶齿轮、变性齿轮和高阶变性齿轮名词解释 | 第17-18页 |
| ·高阶变性椭圆齿轮副设计 | 第18-23页 |
| ·高阶变性椭圆齿轮副基本关系确定 | 第18-22页 |
| ·高阶变性椭圆齿轮节曲线曲率半径、凹凸性判断与根切检验 | 第22-23页 |
| ·高阶变性椭圆齿轮副传动比分析 | 第23页 |
| ·高阶变性偏心-非圆齿轮副设计 | 第23-30页 |
| ·高阶变性偏心-非圆齿轮副基本关系的确定 | 第24-27页 |
| ·高阶变性偏心-非圆齿轮副节曲线曲率半径、凹凸性判断与根切检验 | 第27-29页 |
| ·高阶变性偏心-非圆齿轮副传动比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高阶变性椭圆齿轮副与高阶变性偏心-非圆齿轮副行星轮系传动比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高阶变性椭圆齿轮副与高阶变性偏心-非圆齿轮副行星轮系移栽机构设计 | 第31-35页 |
| ·移栽机构工作原理 | 第32页 |
| ·移栽机构运动学模型建立 | 第32-35页 |
| ·栽植臂结构设计 | 第35-37页 |
| ·夹紧机构设计 | 第35-36页 |
| ·凸轮-拨叉机构设计 | 第36-37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37-39页 |
| 第三章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开发 | 第39-51页 |
| ·优化目标评价标准建立 | 第39-43页 |
| ·结构要求 | 第39页 |
| ·轨迹要求 | 第39-43页 |
| ·角位移要求 | 第43页 |
| ·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移栽机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开发 | 第43-47页 |
| ·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移栽机构运动学优化软件 | 第44-46页 |
| ·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移栽机构栽植臂优化软件 | 第46-47页 |
| ·主要参数对优化目标影响 | 第47-49页 |
| ·阶数对优化目标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变性系数对优化目标影响 | 第48页 |
| ·离心率与偏心率对优化目标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相对角度对优化目标影响 | 第49页 |
| ·优化结果 | 第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| 第四章 基于 UG 二次开发接口实现产品参数化设计与非圆齿廓成型 | 第51-69页 |
| ·产品参数化设计与大规模定制概论 | 第51-52页 |
| ·基于 UG 二次开发接口实现移栽机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| 第52-60页 |
| ·UG/Open 在 UG 二次开发中应用 | 第52-54页 |
| ·VC++6.0 编译环境下 MFC 在 UG 二次开发中应用 | 第54-56页 |
| ·移栽机构部件参数化设计 | 第56-58页 |
| ·移栽机构部件数据库开发 | 第58-60页 |
| ·基于 UG 二次开发接口实现移栽机构参数化设计人机交互软件开发 | 第60-62页 |
| ·软件简介 | 第60-61页 |
| ·主要功能模块 | 第61-62页 |
| ·基于 UG 二次开发接口实现非圆齿轮齿廓成型 | 第62-68页 |
| ·非圆齿轮制造概论 | 第62-63页 |
| ·非圆齿轮齿廓范成理论 | 第63-66页 |
| ·非圆齿轮齿廓范成理论应用 | 第66-67页 |
| ·非圆齿轮副齿廓范成软件实现 | 第67-6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第五章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虚拟样机试验 | 第69-74页 |
| ·移栽机构结构介绍 | 第69页 |
| ·虚拟样机试验介绍及其分析流程 | 第69-70页 |
| ·模型数据转换 | 第70页 |
| ·施加约束 | 第70-71页 |
| ·施加载荷 | 第71页 |
| ·移栽机构虚拟试验分析 | 第71-73页 |
| ·工序完成情况检验 | 第72页 |
| ·虚拟试验曲线与理论分析曲线比较 | 第72-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4-75页 |
| ·总结 | 第74页 |
| ·展望 | 第74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