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前言 | 第13-14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4-34页 |
1 研究领域的概念介绍 | 第14-17页 |
·平衡和非平衡双语者 | 第14页 |
·双语优势效应 | 第14页 |
·事件相关电位(Event-Related Potentials,ERP) | 第14-15页 |
·图式 | 第15页 |
·语言任务图式 | 第15页 |
·任务设置 | 第15-16页 |
·执行功能 | 第16-17页 |
·定义 | 第16页 |
·执行功能的神经基础 | 第16-17页 |
2 双语者语言加工的控制机制 | 第17-20页 |
·双语交互激活+模型 | 第18页 |
·抑制控制模型 | 第18-20页 |
3 双语语言转换 | 第20-24页 |
·双语转换的转换代价 | 第20-21页 |
·双语转换的认知机制 | 第21-22页 |
·转换代价来自心理词典的内部因素 | 第21页 |
·转换代价来自心理词典的外部因素 | 第21-22页 |
·转换代价来自内源性准备和外源性调节 | 第22页 |
·双语语言熟练度与转换代价的非对称性 | 第22-23页 |
·双语的语言转换的神经机制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语言转换的ERPs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背外侧前额叶与语言转换 | 第24页 |
·左侧额下回和双侧缘上回与语言转换 | 第24页 |
4 任务转换 | 第24-30页 |
·任务转换的各种范式 | 第25-27页 |
·列表程序范式 | 第25-26页 |
·交替轮流范式 | 第26页 |
·任务线索范式 | 第26-27页 |
·转换代价的来源 | 第27-29页 |
·消极干扰延迟理论 | 第27-28页 |
·任务设置重构理论 | 第28页 |
·中介理论 | 第28-29页 |
·任务转换的ERP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线索锁时ERP | 第29-30页 |
·刺激锁时ERP | 第30页 |
5 双语优势效应的研究现状 | 第30-34页 |
·抑制控制方面的双语优势效应 | 第30-32页 |
·行为层面的证据 | 第30-31页 |
·神经机制层面的证据 | 第31-32页 |
·任务转换能力方面的优势效应 | 第32-34页 |
·行为层面的证据 | 第32-33页 |
·神经机制层面的证据 | 第33-34页 |
·双语优势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| 第34页 |
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| 第34-38页 |
1 以往研究不足 | 第34-35页 |
2 问题提出 | 第35-37页 |
·平衡双语者在任务转换方面优势效应 | 第35-36页 |
·内源性准备与双语优势效应 | 第36页 |
·转换优势效应的神经机制 | 第36-37页 |
3 研究假设 | 第37页 |
4 研究意义 | 第37-38页 |
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38-53页 |
1 实验 1 平衡双语者转换能力的优势效应 | 第38-42页 |
·目的 | 第3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8-40页 |
·被试 | 第38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材料及任务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程序 | 第40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语言转换任务 | 第40-41页 |
·任务转换 | 第41页 |
·结果讨论 | 第41-42页 |
2 实验 2 转换能力的双语优势效应来源 | 第42-44页 |
·目的 | 第4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被试 | 第42-43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43页 |
·实验程序 | 第43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结果讨论 | 第44页 |
3 实验 3 转换能力的双语优势效应的ERP实验 | 第44-53页 |
·目的 | 第4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被试 | 第44-45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45页 |
·实验程序及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·数据记录与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ERP数据记录 | 第45页 |
·ERP数据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46-52页 |
·行为数据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线索锁时的ERP结果 | 第47-51页 |
·刺激锁时的ERP结果 | 第51-52页 |
·讨论 | 第52-53页 |
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| 第53-61页 |
1 平衡双语者转换能力的优势效应 | 第53-54页 |
2 双语优势效应来源 | 第54-56页 |
3 双语优势效应脑电研究 | 第56-59页 |
·内源性准备ERP成分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外源性调节ERP成分分析 | 第57-59页 |
4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| 第59-61页 |
第五部分 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