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5页 |
前言 | 第15-1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2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9-25页 |
·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25-27页 |
·找到课题理论上的依据 | 第25页 |
·陈述现状归总问题 | 第25页 |
·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工具 | 第25页 |
·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| 第25-26页 |
·对解决方案进行价值评估 | 第26-27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7-32页 |
·人力资源经济人理论和社会人理论 | 第27-28页 |
·人力资源需求层次理论 | 第28-29页 |
·人力资源双因素激励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我国电网建设操作工人的经济背景分析 | 第32-45页 |
·中国电网的发展历程 | 第32-35页 |
·电力工业三十年发展 | 第32-33页 |
·电网三十年发展 | 第33-35页 |
·电网建设操作工人的发展历史 | 第35-39页 |
·计划经济下的组织模式 | 第35-36页 |
·向市场经济转变下的组织模式 | 第36-37页 |
·当前经济下的组织模式 | 第37-38页 |
·适应电网工程更高目标的组织模式 | 第38-39页 |
·电网建设操作工人的当前就业环境解析 | 第39-45页 |
·就业情况内涵经济学理论 | 第39-41页 |
·我国就业的普遍情况 | 第41-45页 |
第4章 分析操作工人人力资源现状及当前经济模式下人力模型 | 第45-56页 |
·当前我国电网工程建设操作工人资源现状 | 第45-47页 |
·当前电网建设主要相关方关系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三个层面的难处 | 第46页 |
·现状显示的需求理论 | 第46-47页 |
·建设操作工人人力模型对电网工程质量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·质量是兴邦的关键 | 第47页 |
·电网工程质量的决定过程 | 第47-48页 |
·电网工程建设中操作工对质量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·当前我国电网工程操作工人人力模型存在的问题 | 第51-56页 |
·人力模型开发管理缺乏整体性 | 第51-52页 |
·没有对工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| 第52页 |
·培训教育和业绩考核存在问题 | 第52-53页 |
·不能为操作工人提供可靠地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 | 第53页 |
·与产业工人的对比分析 | 第53-56页 |
第5章 建立操作工人人力模型以促进电网工程发展 | 第56-71页 |
·建立操作工人人力模型的理论分析 | 第56-59页 |
·规划构建新的操作工人用工模式和人力资源模型 | 第59-63页 |
·原有用工模式描述 | 第59-60页 |
·原有用工模式下用工模式问题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构建新的操作工人用工模式 | 第61页 |
·新的用工模式优势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整合操作工人人力资源 | 第63-65页 |
·工人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| 第63页 |
·建立大型人力资源中心 | 第63-64页 |
·建设人力资源网络信息平台 | 第64-65页 |
·健全相关机制 | 第65-67页 |
·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| 第65-66页 |
·建立技能培训体系 | 第66页 |
·建立技能鉴定中心 | 第66-67页 |
·健全社会保障 | 第67页 |
·塑造学习氛围 | 第67-69页 |
·懒于学习的现状 | 第67-68页 |
·加强培训是行业责任 | 第68-69页 |
·新旧模型对比 | 第69-71页 |
第6章 新的人力资源模式和用工模式的效果分析 | 第71-77页 |
·从提高建设效率角度分析 | 第71-72页 |
·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| 第71页 |
·可以促行业的发展 | 第71-72页 |
·可以进一步实施“走出去”的战略 | 第72页 |
·从质量工艺把控角度分析 | 第72-74页 |
·再好的管理靠操作工人的领会 | 第72-73页 |
·训练有素的操作工人是成就优质工程的基石 | 第73-74页 |
·从操作工人本身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可以提高工人的综合素质 | 第74页 |
·改变了电网操作工人的人生轨迹 | 第74-75页 |
·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分析 | 第75-77页 |
·接受工作范围内的管理 | 第75页 |
·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| 第75-76页 |
·为国家“三农”问题的破解探索道路 | 第76-77页 |
结束语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