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环境微生物学论文

厌氧发酵产酸微生物种群生态及互营关系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30页
   ·概述第11-12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2-27页
     ·产乙酸微生物研究进展第12-21页
     ·互营关系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第23-27页
   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-30页
     ·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7页
     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-30页
第二章 葡萄糖厌氧降解中产酸微生物种群生态第30-46页
   ·前言第30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30-36页
     ·污泥培养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分析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·DNA-SIP第32-34页
     ·实时定量 PCR第34页
     ·克隆文库第34页
     ·高通量测序第34-36页
     ·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第36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36-44页
     ·产生的气体和有机酸等中间产物的变化情况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总细菌和产甲烷菌数量的变化第37-39页
     ·高通量测序结果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细菌种群多样性第40-43页
     ·产甲烷菌种群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三章 产氢产乙酸菌与同型产乙酸菌的互营关系第46-60页
   ·前言第46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46-49页
     ·污泥来源及培养条件第46-47页
     ·酸气成分的测定第47页
     ·DNA 提取及定量 PCR第47-48页
     ·荧光原位杂交第48页
     ·数据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49-55页
     ·抑制产甲烷对丁酸降解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  ·乙酸累积情况第49-50页
     ·气体累积情况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固液相有机物变化情况第51-53页
     ·吉布斯自由能第53-54页
     ·产氢产乙酸菌和同型产乙酸菌数量第54-55页
   ·讨论第55-58页
     ·强化产氢产乙酸可促进同型产乙酸菌第55页
     ·同型产乙酸菌拉动产氢产乙酸反应第55-56页
     ·产氢产乙酸菌和同型产乙酸菌的互营关系第56-57页
     ·产氢产乙酸/同型产乙酸互营作用对碳流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·小结第58-60页
第四章 同型产乙酸菌富集对产酸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第60-72页
   ·前言第60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60-62页
     ·富集培养条件第60-62页
     ·分析方法第62页
     ·DNA 提取及高通量测序第62页
     ·关键酶活的测定第62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62-71页
     ·启动阶段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富集阶段第63-66页
     ·高通量测序结果第66-67页
     ·富集对产酸种群的影响第67-71页
   ·小结第71-72页
第五章 富集同型产乙酸污泥厌氧产酸多因素优化试验第72-81页
   ·前言第7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72-73页
     ·种泥和废水第72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和条件第72-73页
     ·分析方法第73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73-80页
     ·初始 pH 值对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第73-76页
     ·底物浓度对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第76-78页
     ·种泥浓度对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第78-80页
   ·小结第80-81页
第六章 强化同型产乙酸工艺的模型构建第81-89页
   ·前言第81页
   ·模型构建方法第81-82页
     ·动力学模型来源第81-82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校准和评价第82页
   ·动力学模型特征参数的确定第82-85页
     ·特征参数的划分第82-83页
     ·特征参数的确定依据第83-84页
     ·特征参数的初步分析第84-85页
   ·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第85-88页
     ·动力学模型的简化与计算第85-86页
     ·灵敏度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拟合与校准第87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结果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·小结第88-89页
主要结论第89-90页
研究展望第90-91页
论文创新点第91-92页
致谢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102页
附录: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弹簧糊精制备及关键性质研究
下一篇: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在产油真菌中的异源表达及产物的生物合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