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营销服务体系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的分类及特点 | 第13-16页 |
| ·电动汽车分类及特点 | 第13-14页 |
| ·纯电动汽车 | 第13页 |
| ·混合动力汽车 | 第13-14页 |
| ·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| 第14页 |
| ·动力电池的性能及特点 | 第14-15页 |
| ·动力电池基本特性 | 第14-15页 |
| ·动力电池成本及回收再利用 | 第15页 |
| ·动力电池存在的问题及瓶颈 | 第1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5-16页 |
| 第3章 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现状及分析 | 第16-20页 |
| ·电动汽车电能补充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| 第16页 |
| ·交流慢充方式 | 第16页 |
| ·直流快充方式 | 第16页 |
| ·电池快换方式 | 第16页 |
| ·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概况 | 第16-17页 |
| ·充换电服务模式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·充电桩模式 | 第17页 |
| ·换电站模式 | 第17页 |
| ·集中充电站及电池配送站 | 第17-18页 |
| ·充换电服务模式的发展前景分析 | 第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8-20页 |
| 第4章 北京市电动汽车及充换电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| 第20-24页 |
| ·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目标 | 第20页 |
| ·北京市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相关政策 | 第20-21页 |
| ·北京市电动汽车及充换电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| 第21-22页 |
| ·北京市电动汽车应用及充换电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| 第22-23页 |
| ·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现状 | 第22页 |
| ·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发展现状 | 第22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5章 北京电网对充换电体系的适应性分析 | 第24-33页 |
| ·电网负荷影响 | 第24-29页 |
| ·北京电网负荷特性 | 第24-26页 |
| ·电动汽车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| 第26-29页 |
| ·配网电能质量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电动汽车充电机(站)对配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电动汽车充电机的谐波特性 | 第29-30页 |
| ·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谐波特性 | 第30页 |
| ·电动汽车充电站电能质量改善方法 | 第30页 |
| ·配套电网建设需求 | 第30-31页 |
| ·主网建设需求 | 第30-31页 |
| ·配网建设 | 第31页 |
| ·无序充电的危害及加强有序充电管理的必要性 | 第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| 第6章 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营销服务体系的构建 | 第33-50页 |
| ·电动汽车对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| 第33页 |
| ·北京市电动汽车保有量分布预测 | 第33-34页 |
| ·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规模需求 | 第34-36页 |
| ·充换电设施服务能力需求测算条件 | 第34-35页 |
| ·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需求 | 第35-36页 |
| ·北京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营销服务体系规划 | 第36-38页 |
| ·总体发展目标 | 第36页 |
| ·分阶段目标 | 第36页 |
| ·重点地区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方案 | 第36-37页 |
| ·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方案 | 第37-38页 |
| ·建设综合示范化充换电站 | 第38-41页 |
| ·综合示范化充换电站选址情况 | 第39页 |
| ·综合示范化充换电站的建设理念 | 第39-40页 |
| ·综合示范化充换电站的建设理念 | 第40页 |
| ·综合示范化充换电站的换电站功能布局 | 第40-41页 |
| ·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建设 | 第41-44页 |
| ·充换电营销服务体系管理系统定位 | 第41页 |
| ·充换电营销服务体系管理系统功能 | 第41-42页 |
| ·充换电营销服务体系管理系统目录 | 第42-44页 |
| ·充换电服务价格水平测算 | 第44-48页 |
| ·充电电费标准 | 第44页 |
| ·电池租赁费用标准 | 第44-47页 |
| ·充换电服务费用标准 | 第47-48页 |
| ·建立电动汽车应急服务保障体系 | 第48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