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关于真菌学研究的主要网站清单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7页 |
1. 斑痣盘菌目分类研究历史 | 第14-16页 |
2. 斑痣盘菌目菌物形态解剖学特征 | 第16-19页 |
3.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物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 | 第19-23页 |
·PCR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),聚合酶链式反应 | 第19页 |
·RAPD(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),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| 第19-20页 |
·RFLP(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),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| 第20页 |
·AFLP(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),扩增片段长度多态 | 第20页 |
·微卫星 DNA(Microsatellite DNA),又名 SSR(Simple SequenceRepeat),简单序列重复 | 第20页 |
·ISSR(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),区间简单序列重复 | 第20-21页 |
·真菌的 rDNA | 第21-23页 |
4. 菌物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5. 斑痣盘菌目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6. 斑痣盘菌目研究的重要意义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华南地区物种多样性研究 | 第27-67页 |
1. 引言 | 第27-29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3页 |
·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29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9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9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29-33页 |
·野外生态调查与标本采集 | 第29页 |
·标本收集与整理 | 第29-31页 |
·显微检查及描绘 | 第31-32页 |
·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| 第31页 |
·制片及内部构造显微检查 | 第31-32页 |
·显微绘图 | 第32页 |
·分析与鉴定 | 第32-33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65页 |
·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分种检索表 | 第33-35页 |
·种的描述 | 第35-62页 |
·齿裂菌属 Coccomyces De Not | 第35-38页 |
·杯状齿裂菌 Coccomyces crateriformis | 第35页 |
·三角形齿裂菌 Coccomyces delta | 第35-36页 |
·中国齿裂菌 Coccomyces sinensis | 第36-37页 |
·台湾齿裂菌 Coccomyces taiwanensis | 第37-38页 |
·散斑壳属 Lophodermium Chevall | 第38-50页 |
·贝壳杉散斑壳 Lophodermium agathidis | 第38页 |
·南方散斑壳 Lophodermium australe | 第38-39页 |
·茶生散斑壳 Lophodermium camelliicola | 第39页 |
·银杉散斑壳新种 Lophodermium cathayae sp. nov | 第39-44页 |
·针叶树散斑壳 Lophodermium conigenum | 第44页 |
·芒萁散斑壳 Lophodermium dicranopteris | 第44-45页 |
·广西散斑壳 Lophodermium guangxiense | 第45-46页 |
·喜马拉雅散斑壳 Lophodermium himalayense | 第46页 |
·印度散斑壳 Lophodermium indianum | 第46-47页 |
·江南散斑壳 Lophodermium jiangnanense | 第47-48页 |
·芒果散斑壳 Lophodermium mangiferae | 第48页 |
·佩特拉克散斑壳 Lophodermium petrakii | 第48-49页 |
·松针散斑壳 Lophodermium pinastri | 第49-50页 |
·乔松散斑壳 Lophodermium pini-excelsae | 第50页 |
·隔孢缝壳属 Lophomerum Quell.& Magasi | 第50-52页 |
·杜鹃隔孢缝壳中国新纪录种 Lophomerum rododendri | 第50-52页 |
·黑皮盘菌属 Meloderma Darker | 第52-53页 |
·德斯马泽黑皮盘菌 Meloderma desmazier | 第52-53页 |
·舟皮盘菌属 Ploioderma Darker | 第53-54页 |
·汉德尔舟皮盘菌 Ploioderma handelii | 第53-54页 |
·斑痣盘菌属 Rhytisma Fr | 第54-55页 |
·安徽斑痣盘菌 Rhytisma anhuiense | 第54-55页 |
·喜马拉雅斑痣盘菌 Rhytisma himalense | 第55页 |
·小鞋孢盘菌属 Soleella Darker | 第55-56页 |
·杉木小鞋孢盘菌 Soleella cunninghamiae | 第55-56页 |
·特里尔盘菌属 Terriera B. Erikss | 第56-62页 |
·短特里尔盘菌中国大陆新纪录种 Terriera brevis | 第56-58页 |
·小特里尔盘菌 Terriera minor | 第58页 |
·简丝特里尔盘菌新种 Terriera simplex sp. nov | 第58-60页 |
·络石特里尔盘菌新种 Terriera trachelosperi sp. nov | 第60-62页 |
·符氏盘菌属 Vladracula P.F. Cannon | 第62页 |
·环状符氏盘菌 Vladracula annuliformis | 第62页 |
·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物种多样性分析 | 第62-65页 |
·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物种组成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物种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| 第63-65页 |
4. 结论与讨论 | 第65-67页 |
·结论 | 第65-66页 |
·讨论 | 第66-67页 |
第三章 斑痣盘菌目双基因系统发育学研究 | 第67-97页 |
1. 引言 | 第67-69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83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69-77页 |
·rDNA-ITS 序列分析所需菌株 | 第69-72页 |
·28S rDNA 序列分析所需菌株 | 第72-74页 |
·双基因序列分析所用菌株 | 第74-76页 |
·相关近似种分子系统学研究所用菌株 | 第76-77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77-79页 |
·培养基 | 第77页 |
·主要试剂及配置 | 第77-78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78-7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9-83页 |
·菌丝培养 | 第79页 |
·培养性状的观察 | 第79页 |
·菌种的保藏 | 第79页 |
·DNA 提取及检测 | 第79-80页 |
·ITS-PCR 扩增与序列测定 | 第80-81页 |
·ITS 区域扩增引物 | 第80-81页 |
·PCR 扩增反应体系 | 第81页 |
·PCR 扩增反应的循环参数 | 第81页 |
·28S rDNA-PCR 扩增与序列测定 | 第81-82页 |
·28S 扩增引物 | 第81页 |
·PCR 扩增反应体系 | 第81-82页 |
·PCR 扩增反应的循环参数 | 第82页 |
·扩增产物的检测 | 第82页 |
·序列测定 | 第82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82-8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83-94页 |
·基于 rDNA-ITS 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| 第83-87页 |
·基于 28S rDNA 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| 第87-89页 |
·基于 ITS+28S rDNA 联合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| 第89-92页 |
·银杉散斑壳与其近似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| 第92-94页 |
4. 结论及讨论 | 第94-97页 |
·结论 | 第94-95页 |
·讨论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10页 |
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0-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