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民事证据收集制度概述 | 第12-23页 |
(一) 民事证据收集的概念、性质和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目的 | 第12-15页 |
1. 民事证据收集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2. 民事证据收集的性质 | 第14-15页 |
3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目的 | 第15页 |
(二)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主体和对象 | 第15-19页 |
1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主体 | 第15-18页 |
2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对象 | 第18页 |
3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(三)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客体 | 第19-20页 |
1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客体范围的重点 | 第19页 |
2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客体范围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(四)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价值分析 | 第20-23页 |
1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诉讼公正价值的实现 | 第20-21页 |
2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诉讼效率价值的实现 | 第21页 |
3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人权保障价值的实现 | 第21-22页 |
4.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| 第22-23页 |
二、两大法系国家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| 第23-34页 |
(一) 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| 第23-26页 |
1. 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概况 | 第23页 |
2. 美国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| 第23-26页 |
(二)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| 第26-28页 |
1.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概况 | 第26页 |
2. 德国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| 第26-28页 |
3. 日本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| 第28页 |
(三) 两大法系国家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共性与差异 | 第28-34页 |
1. 两大法系国家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共性 | 第28-29页 |
2. 两大法系国家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差异 | 第29-34页 |
三、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研析 | 第34-42页 |
(一) 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34-35页 |
(二) 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立法现状分析 | 第35-38页 |
1. 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立法渊源 | 第35-36页 |
2. 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 | 第36-37页 |
3. 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立法缺陷形成原因分析 | 第37-38页 |
(三) 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司法现状分析 | 第38-42页 |
1.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、律师面临取证困难现状 | 第38-39页 |
2. 现有民事证据收集制度下法院(和法官)司法现状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 我国司法实践中试行的调查令制度分析 | 第40-42页 |
四、完善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构想 | 第42-50页 |
(一) 我国应引入和确立协同主义证据收集制度的理念与模式 | 第42-43页 |
(二) 合理配置当事人与法院(和法官)之间的权限、地位 | 第43-45页 |
1. 确立当事人为主导在民事证据收集制度中的地位与权限 | 第43-44页 |
2. 合理配置法院(和法官)在民事证据收集制度中的地位与权限 | 第44-45页 |
(三) 建立和完善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的保障程序与制度 | 第45-48页 |
1. 设立独立的审前证据收集程序 | 第46页 |
2. 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| 第46-47页 |
3. 完善调查令制度 | 第47页 |
4. 完善我国证据保全制度 | 第47-48页 |
5.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| 第48页 |
(四) 完善民事证据收集妨碍制度 | 第48-50页 |
1. 当事人之间对于对方取证的协助、配合义务与违反义务的制裁措施 | 第48-49页 |
2.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于当事人及其律师调查收集证据负有配合义务,及违反义务的制裁措施 | 第49页 |
3. 完善证人保护制度的前提下,规定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的制裁措施 | 第49页 |
4. 当事人出庭接受询问的义务,以及违反义务的制裁措施 | 第49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