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线路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快速公交系统构成及其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基本内涵 | 第19-27页 |
·快速公交的系统构成 | 第19-23页 |
·快速公交系统简介 | 第19页 |
·快速公交的组成 | 第19-21页 |
·快速公交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分析比较 | 第23-24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关系 | 第23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功能定位 | 第23-24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的基本特征 | 第24-26页 |
·换乘衔接的内涵 | 第24页 |
·换乘方式 | 第24-25页 |
·换乘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5页 |
·换乘衔接系统条件 | 第25-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规划协调 | 第27-42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线网规划协调 | 第27-34页 |
·线网规划协调的目标及原则 | 第27页 |
·快速公交线网优化 | 第27-32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(站站停靠情况)线网协调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站点规划协调 | 第34-41页 |
·快速公交站点分类及形式 | 第34-36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站点协调衔接的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常规公交与快速公交协调衔接站间距模型构建及优化 | 第37-40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运营管理协调 | 第42-57页 |
·运营管理协调的原则和目标 | 第42-43页 |
·运营管理协调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运营管理协调的目标 | 第42-43页 |
·运能匹配协调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协调调度分析与模型建立 | 第44-54页 |
·协调调度的定义及功能 | 第44-45页 |
·协调调度的过程 | 第45-46页 |
·协调调度模型 | 第46-51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票制票价协调 | 第54-56页 |
·管理机构协调 | 第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协调程度评价 | 第57-71页 |
·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协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7-58页 |
·评价指标设定原则 | 第57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| 第57-58页 |
·换乘衔接协调程度评价指标量化 | 第58-61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 | 第61-65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65-70页 |
·厦门快速公交一号线概况 | 第65-66页 |
·厦门快速公交一号线与常规公交的线网协调分析 | 第66-68页 |
·厦门快速公交一号线与常规公交协调衔接程度评价 | 第68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附录A 确定评价因素评价矩阵调查表 | 第77-78页 |
附录B 确定评价因素重要程度模糊子集调查表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