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方法初探--以重庆市南川区“三乡”乡规划为例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6页 |
·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6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对象、内容及概念界定 | 第17-22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7-22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| 第22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图 | 第23-26页 |
2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解析 | 第26-46页 |
·乡村规划的相关理论综述 | 第26-34页 |
·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| 第27-30页 |
·聚落地理学 | 第30-33页 |
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| 第33-34页 |
·产业结构理论 | 第34页 |
·国外乡村规划实践 | 第34-39页 |
·法国乡村规划 | 第34-35页 |
·德国乡村规划 | 第35-37页 |
·韩国新村建设 | 第37-38页 |
·日本造村运动 | 第38-39页 |
·国外乡村规划的特点比较分析 | 第39页 |
·我国乡村规划的实践研究 | 第39-46页 |
·北京的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| 第40-41页 |
·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| 第41-43页 |
·成都地区乡村经营模式 | 第43-44页 |
·我国乡村建设特点总结 | 第44-46页 |
3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方法 | 第46-66页 |
·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及乡村建设历程 | 第46-48页 |
·自然均衡发展阶段的乡村建设 | 第46-47页 |
·近代工业发展影响阶段的乡村建设 | 第47-48页 |
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阶段的乡村建设 | 第48页 |
·我国乡村规划编制进程及现状问题解析 | 第48-51页 |
·“城乡规划法”实行之前的乡村规划 | 第49-50页 |
·“城乡规划法”实施之后的乡村规划 | 第50-51页 |
·乡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性研究及其现状问题总结 | 第51-55页 |
·乡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| 第51页 |
·乡村产业结构的独特性 | 第51页 |
·乡村产业结构的评价内容 | 第51-52页 |
·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| 第52页 |
·乡村产业结构现状问题 | 第52-54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应对 | 第54-55页 |
·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主要内容 | 第55-66页 |
·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总体目标 | 第55-56页 |
·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基本原则 | 第56-57页 |
·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类型划分 | 第57-60页 |
·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技术路径 | 第60-61页 |
·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实施措施 | 第61-66页 |
4 实证研究:南川区“三乡”乡规划实践研究 | 第66-96页 |
·南川区城乡发展概况 | 第66-71页 |
·资源概况 | 第66-67页 |
·产业资源 | 第67-68页 |
·经济发展战略 | 第68-69页 |
·经济区域划分 | 第69-71页 |
·“三乡”现状概况 | 第71-74页 |
·区位条件及现状用地 | 第71-73页 |
·乡村产业结构概况 | 第73-74页 |
·规划目标与原则 | 第74-77页 |
·“三乡”规划总体思路 | 第74-75页 |
·“三乡”规划总体目标 | 第75-76页 |
·“三乡”规划基本原则 | 第76-77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方法 | 第77-83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指向 | 第77-78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的类型划分 | 第78-80页 |
·乡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布局 | 第80-82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集镇空间布局 | 第82-83页 |
·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实践 | 第83-92页 |
·“有机农业+循环经济”模式指导下的规划实践 | 第83-86页 |
·“农产品深加工+市场开发”模式指导下的规划实践 | 第86-89页 |
·“工农商贸+观光休闲”的模式 | 第89-92页 |
·乡村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| 第92-96页 |
·服务型政府的政策支撑 | 第92页 |
·雄厚的公共财政体制支撑 | 第92-93页 |
·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支撑 | 第93页 |
·引导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| 第93页 |
·教育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 | 第93-96页 |
5 结论 | 第96-98页 |
致谢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2页 |
附录 | 第102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展的论文目录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