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近代宅第建筑特色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0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25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背景与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范围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范围的确定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·研究结构与框架 | 第21-25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2-25页 |
2 重庆近代宅第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| 第25-51页 |
·重庆近代宅第建筑的形成背景 | 第25-32页 |
·自然环境 | 第25-26页 |
·历史沿革 | 第26-27页 |
·文化背景 | 第27-29页 |
·重庆近代社会、经济环境 | 第29-30页 |
·重庆近代城市建设与建筑业态 | 第30-32页 |
·重庆近代宅第建筑的发展阶段 | 第32-37页 |
·1890 年开埠前的近代宅第建筑 | 第33-34页 |
·1891—1936 年抗战前夕的宅第建筑 | 第34-36页 |
·1937 年抗战爆发后的近代宅第建筑 | 第36-37页 |
·重庆近代宅第建筑的发展与演变类型 | 第37-51页 |
3 重庆近代传统式宅第建筑特色 | 第51-77页 |
·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概述 | 第51-55页 |
·主要建筑类型 | 第52-54页 |
·传统建筑技术 | 第54-55页 |
·近代传统宅第建筑空间特色 | 第55-60页 |
·近代传统宅第建筑结构特色 | 第60-62页 |
·近代传统宅第建筑装饰特色 | 第62-63页 |
·近代传统宅第建筑个案解析 | 第63-77页 |
·陈万宝庄园 | 第63-68页 |
·田坝大院 | 第68-74页 |
·小结 | 第74-77页 |
4 重庆近代中西合璧式宅第建筑特色 | 第77-119页 |
·中西合璧式宅第建筑的形成因素 | 第77-86页 |
·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| 第77-79页 |
·中式“民族性”的传承 | 第79-80页 |
·西式“科学性”的融入 | 第80-86页 |
·建筑形态特色 | 第86-96页 |
·平面形态特色 | 第86-92页 |
·立面形态特色 | 第92-95页 |
·空间形态特色 | 第95-96页 |
·建筑技术特色 | 第96-100页 |
·建筑结构特色 | 第96-99页 |
·建筑构造特色 | 第99-100页 |
·细部装饰特色 | 第100-107页 |
·外墙装饰 | 第101-102页 |
·墙面饰线 | 第102-103页 |
·门窗的装饰 | 第103-106页 |
·外廊栏杆、楼梯扶手 | 第106-107页 |
·中西合璧式宅第建筑个案解析 | 第107-119页 |
·黄金甲大院 | 第107-111页 |
·陈举人大院 | 第111-117页 |
·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5 重庆近代时期的“现代式”宅第建筑特色 | 第119-133页 |
·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及在中国的传播 | 第119-121页 |
·“装饰艺术”宅第建筑特色 | 第121-123页 |
·现代主义宅第建筑特色 | 第123-125页 |
·“现代式”宅第建筑个案解析 | 第125-133页 |
·宋庆龄旧居 | 第125-129页 |
·孙科公馆 | 第129-131页 |
·小结 | 第131-133页 |
6 重庆近代宅第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与发展建议 | 第133-139页 |
·重庆近代宅第建筑的价值 | 第133-134页 |
·现存近代宅第建筑面临的问题 | 第134-135页 |
·建筑荒废程度严重 | 第134页 |
·建筑随意改建现象严重 | 第134-135页 |
·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| 第135-139页 |
·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保护 | 第135-136页 |
·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 | 第136-139页 |
7 结语 | 第139-141页 |
致谢 | 第141-1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3-145页 |
附录 | 第145页 |
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