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方言论文--赣语论文

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化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前言第7-21页
 一 问题的提出第7-12页
 二 对象的选择第12-14页
 三 理论及其方法第14-16页
 四 本文相关研究概况第16-21页
第一章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项调查第21-41页
 第一节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项调查设计第21-35页
  一 调查对象第21页
  二 调查内容第21-32页
  三 调查方法和过程第32-35页
 第二节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项调查结果第35-41页
  一 宜春(水江)方言新老派词汇比较表第35-39页
  二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项的确定第39-41页
第二章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项的分析第41-58页
 第一节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项共时比较分析第41-47页
  一 宜春(水江)方言共存项共时比较分析第41-45页
  二 宜春(水江)方言已变项共时比较分析第45-47页
  三 宜春(水江)方言消亡项共时比较分析第47页
 第二节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化的特征分析第47-58页
  一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分析第48-53页
  二 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化的方向性特征分析第53-58页
第三章 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的变化第58-75页
 第一节 语言接触视角下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化的表现形式第58-66页
  一 义类层面:第58-63页
  二 结构层面第63-66页
 第二节 语言接触视角下影响宜春(水江)方言词汇变化的相关因素第66-75页
  一 语言态度第67-69页
  二 语言选用第69-71页
  三 社会生活的变化第71-73页
  四 人们求新求异求雅的心理第73-75页
结语第75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79页
附录(1)第79-80页
附录(2)第80-82页
致谢第82-83页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汉语地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--以南昌市地名为例
下一篇: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