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尼·莫里森与美国黑人文学的成熟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8页 |
一、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与托尼·莫里森的出现 | 第8-14页 |
(一) 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过程 | 第8-13页 |
1、第一阶段:早期的黑人文学 | 第8-9页 |
2、第二阶段:19世纪上半期的黑人文学 | 第9-10页 |
3、第三阶段:南北战争后的黑人文学 | 第10-11页 |
4、第四阶段:哈拉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文学 | 第11-12页 |
5、第五阶段:二战后的黑人文学 | 第12-13页 |
6、第六阶段: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黑人文学 | 第13页 |
(二) 托尼·莫里森的出现 | 第13-14页 |
二、托尼·莫里森的创作及特点 | 第14-31页 |
(一) 莫里森独特的创作手法 | 第15-23页 |
1、独具匠心的故事结构 | 第15-23页 |
(1) "春夏秋冬"四季为篇章 | 第15-19页 |
(2) "迪克——珍妮"篇引子的巧妙植入 | 第19-21页 |
(3) 独特的叙述视角 | 第21-23页 |
(二) 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文化 | 第23-27页 |
1、人物名字与地方命名 | 第23-24页 |
(1) 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名字 | 第23-24页 |
(2) 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命名 | 第24页 |
2、黑人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 | 第24-25页 |
(1) 柏油孩子的故事 | 第24-25页 |
(2) 黑人会飞的神话传说 | 第25页 |
3、非洲古老传统的继承 | 第25-27页 |
(1) 宗教传统的继承 | 第26页 |
(2) 传统生活方式的继承 | 第26-27页 |
(三) 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形象 | 第27-31页 |
1、勇于寻找黑人自我的妇女形象 | 第27-28页 |
2、从文化错位到文化归位的黑人形象 | 第28-29页 |
3、为争取自由不惜牺牲的黑人奴隶形象 | 第29-30页 |
4、北迁之后茫然而无所适从的黑人形象 | 第30-31页 |
三、莫里森创作的意义 | 第31-38页 |
(一) 黑人人权运动思想的体现 | 第32-34页 |
(二) 女性主义思想的深刻表现 | 第34-36页 |
(三) 美国黑人奋斗抗争的艺术写照 | 第36-37页 |
(四) 现代社会的普遍意义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