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·植物内生真菌 | 第12-16页 |
·植物内生微生物概况 | 第12-13页 |
·植物内生真菌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| 第13页 |
·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 | 第13-14页 |
·植物内生真菌的作用 | 第14-16页 |
·姜黄和姜黄素 | 第16-20页 |
·姜黄特征与地理分布 | 第16-17页 |
·姜黄的主要化学成分 | 第17页 |
·姜黄素的药理活性 | 第17-20页 |
·微生物转化 | 第20-21页 |
·微生物转化的定义 | 第20页 |
·微生物转化的优势 | 第20页 |
·微生物转化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姜黄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形态特征 | 第23-32页 |
·材料 | 第23-25页 |
·供试植物材料 | 第23-2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5页 |
·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姜黄根茎表面消毒 | 第25页 |
·消毒效果的检验 | 第25页 |
·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| 第25页 |
·内生真菌的保存 | 第25-26页 |
·内生真菌的形态观察和初步鉴定 | 第26-2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0页 |
·姜黄根茎内生真菌的分离 | 第27页 |
·内生真菌的形态特征与初步分类 | 第27-30页 |
·讨论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姜黄根茎内生真菌的区系分析 | 第32-41页 |
·材料 | 第32-33页 |
·菌株 | 第32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2-33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33页 |
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33页 |
·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菌株活化 | 第33-34页 |
·内生真菌液体培养 | 第34页 |
·内生真菌 DNA 的制备 | 第34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34-35页 |
·内生真菌 ITS(内转录间隔区)序列的 PCR 扩增 | 第35-36页 |
·ITS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| 第36页 |
·内生真菌统计和数据处理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内生真菌 ITS 序列的 PCR 扩增 | 第36-37页 |
·内生真菌的鉴定 | 第37-39页 |
·内生真菌的菌群组成 | 第39页 |
·内生真菌在不同季节的分布 | 第39-40页 |
·讨论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内生真菌对姜黄素的微生物转化 | 第41-48页 |
·材料 | 第41-42页 |
·测试菌株 | 第4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1-42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42页 |
·其他实验材料 | 第42页 |
·方法 | 第42-44页 |
·转化姜黄素内生真菌的筛选 | 第42-43页 |
·样品的制备 | 第42-43页 |
·TLC 检测 | 第43页 |
·HPLC 检测 | 第43页 |
·生物转化产物的分离、纯化与结构解析 | 第43-44页 |
·姜黄素转化菌株的发酵及转化产物的收集 | 第43页 |
·生物转化产物的分离与结构解析 | 第43-4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转化姜黄素内生真菌的筛选 | 第44-45页 |
·生物转化产物 A 和 B 的结构解析 | 第45-46页 |
·姜黄素转化率及推测的转化路径 | 第46页 |
·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5章 小结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·结论 | 第48页 |
·展望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57-58页 |
附录A 部分姜黄根茎内生真菌 ITS 片段测序结果 | 第58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