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-10页 |
二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1、理论意义:丰富现有研究成果,提供理论补充与总结 | 第10页 |
2、现实意义:实地调查特定区域,为实地发展提供可能性思考 | 第10-11页 |
3、深远的社会意义:关注高度城市化区域的农民工群体,避免“被遗忘” | 第11-12页 |
三、本文重点与思考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 | 第14-22页 |
一、西方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8-22页 |
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路径 | 第22-32页 |
一、研究范畴 | 第22-24页 |
1、概念界定 | 第22-23页 |
2、研究维度 | 第23-24页 |
二、研究对象 | 第24-25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进入现场 | 第25-31页 |
1、抽样方法及样本选定 | 第25-27页 |
2、收集材料——历史文献资料、现场录音资料、深入式访谈 | 第27-30页 |
3、分析材料 | 第30-31页 |
四、研究视角与分析工具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城市关系网的初步确立方式:情感驱动的网络演变 | 第32-42页 |
一、初入城市的结构性紧张与危机:构建新的关系网成为必然 | 第33-35页 |
二、同质性群体:农民工初入城市的主要交往群体 | 第35-38页 |
三、生存需求与情感支持:初级关系以老乡为主 | 第38-42页 |
第五章 城市关系网的扩张:理性驱动的网络演变 | 第42-52页 |
一、主要内驱力:获得更多社会资源,积累社会资本 | 第42-43页 |
二、工具理性主导:与异质性群体的关系建构 | 第43-50页 |
三、城市关系网的维持方式:两类网络化过程的相互渗透 | 第50-52页 |
1、情感驱动的网络化过程中包含了理性 | 第50-51页 |
2、理性驱动的网络化过程吸收了情感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农民工关系网建构的困境 | 第52-58页 |
一、社会制度性因素 | 第52-54页 |
1、缺乏组织支持:社会团体与组织建立的不完善 | 第52-53页 |
2、遭受就业压力:面临城市生存机会的挑战 | 第53页 |
3、没有制度保障:徘徊在城市生活的边缘 | 第53-54页 |
二、资本性因素 | 第54-58页 |
1、社会资本:弱关系的局限 | 第54-56页 |
2、财富资本:经济条件的制约 | 第56-57页 |
3、人力资本:个人能力的有限 | 第57-58页 |
第七章 小结与探讨 | 第58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作品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