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流建模与数值计算方法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交通流理论概述 | 第11-18页 |
| ·交通流统计分布特性 | 第11-12页 |
| ·车辆跟驰理论 | 第12-14页 |
| ·线性跟驰理论 | 第12-13页 |
| ·非线性跟驰理论 | 第13页 |
| ·跟驰理论小结 | 第13-14页 |
| ·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| 第14-17页 |
| ·一阶连续介质模型 | 第14-15页 |
| ·高阶连续介质模型 | 第15-16页 |
| ·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小结 | 第16-17页 |
| ·交通流理论的发展趋势 | 第17-18页 |
| ·交通仿真技术概述 | 第18-22页 |
| ·交通仿真技术的特点 | 第18页 |
| ·交通仿真技术的分类 | 第18-20页 |
| ·交通仿真技术应用的范围 | 第20页 |
| ·交通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| 第20-22页 |
| ·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| 第22-2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| ·主要研究成果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建立城市道路交通流微仿真模型 | 第24-40页 |
| ·车辆生成模型 | 第24-29页 |
| ·随机变量的产生 | 第24页 |
| ·随机类型车辆 | 第24-25页 |
| ·随机类型驾驶员 | 第25页 |
| ·车辆达到分布 | 第25-27页 |
| ·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| 第27-28页 |
| ·目的地分配模型 | 第28-29页 |
| ·车辆自由行驶模型 | 第29页 |
| ·车辆跟驰模型 | 第29-35页 |
| ·车辆跟驰特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刺激—反应模型 | 第31-32页 |
| ·安全距离模型 | 第32-33页 |
| ·生理—心理模型 | 第33页 |
| ·元胞自动机模型 | 第33-35页 |
| ·车辆换车道模型 | 第35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章 城市道路微观交通仿真的实现 | 第40-54页 |
| ·微观交通仿真系统开发平台流程 | 第40-42页 |
| ·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实现 | 第42-53页 |
| ·车辆生成的实现 | 第42-44页 |
| ·车辆自由行驶的实现 | 第44-45页 |
| ·车辆跟驰行驶的实现 | 第45-49页 |
| ·车辆换车道的实现 | 第49-51页 |
| ·交叉口信号灯的实现 | 第51-53页 |
| ·仿真系统的介绍 | 第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四章 模型验证与数值分析 | 第54-75页 |
| ·交通调查 | 第54-63页 |
| ·调查目的 | 第54页 |
| ·调查内容 | 第54-55页 |
| ·调查方法和采集数据 | 第55-63页 |
| ·仿真实例 | 第63-71页 |
| ·数值分析 | 第71-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5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| 致谢 | 第81-8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