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际值和理论值的拟合与预测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1. 导论 | 第8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选题 | 第8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| ·研究选题 | 第10-11页 |
| ·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| ·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·我国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·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·论文的结构及创新 | 第16-18页 |
| ·论文的结构 | 第16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 | 第16-18页 |
| 2. 信用风险的内涵和理论 | 第18-27页 |
| ·信用风险的内涵 | 第18-22页 |
| ·信用风险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| ·信用风险的特点 | 第19-22页 |
| ·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 | 第22-27页 |
| ·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2-25页 |
| ·信贷配给行为理论 | 第25-27页 |
| 3.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| 第27-33页 |
| ·结构化模型 | 第27-29页 |
| ·首次通过违约 | 第27-28页 |
| ·结构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强度模型 | 第29-31页 |
| ·简约模型的类别 | 第29-30页 |
| ·一般简约型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混合模型 | 第31-33页 |
| ·结构化模型与简约模型的区别 | 第31-32页 |
| ·混合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4. 运用KMV结构化模型测度信用风险 | 第33-38页 |
| ·信用风险理论值测度方法 | 第33-37页 |
| ·微调KMV模型,测度瞬时外生违约风险 | 第37-38页 |
| 5. 信用风险实际值和理论值的拟合 | 第38-41页 |
| ·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| ·数据处理结果 | 第39-41页 |
| 6. 研究结论及建议 | 第41-43页 |
| ·研究结论 | 第41页 |
| ·建议 | 第41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| 附录 | 第46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