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本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| 第10-15页 |
·委托代理理论对金融中介中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不完全合同理论对套牢问题的研究 | 第11-14页 |
·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组织形式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主要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·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5-17页 |
2 保荐制下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套牢 | 第17-25页 |
·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界定及契约性 | 第17页 |
·人力资本套牢问题的表现、本质与原因 | 第17-22页 |
·套牢的表现 | 第17-20页 |
·套牢的本质 | 第20页 |
·套牢的原因 | 第20-22页 |
·套牢治理方式的讨论 | 第22-25页 |
3 保荐机构内部控制权分析 | 第25-40页 |
·保荐项目的控制权与现金流索取权 | 第25-26页 |
·保荐项目的控制权模型 | 第26-35页 |
·事件描述与参数设定 | 第26-28页 |
·均衡 | 第28-30页 |
·保荐代表人控制下的现金流索取权 | 第30-32页 |
·保荐机构股东控制下的现金流索取权 | 第32-34页 |
·状态依存控制下的现金流索取权 | 第34-35页 |
·保荐机构的最优组织形式分析 | 第35-40页 |
4 我国保荐制度下投资银行的绩效分析 | 第40-54页 |
·DEA 方法的提出、演进及相关文献综述 | 第40-41页 |
·DEA 的提出与演进 | 第40页 |
·利用 DEA 方法进行金融机构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| 第40-41页 |
·DEA 模型及其有效性 | 第41-44页 |
·样本及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| 第44-46页 |
·样本的选取及分组 | 第44-45页 |
·投资银行绩效的概念及变量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·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6-54页 |
·数据的处理 | 第46-48页 |
·我国不同类型投资银行保荐绩效的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不同类型投资银行的比较及原因 | 第51-54页 |
5 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54-56页 |
·结论 | 第54页 |
·政策建议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附录 1: 2008 年各投资银行的投入产出数据 | 第59-60页 |
附录 2: 2009 年各投资银行的投入产出数据 | 第60-61页 |
附录 3: 2010 年各投资银行的投入产出数据 | 第61-62页 |
附录 4:DEA 效率计算过程(以 2008 年的数据为例,求解平安证券的绩效) | 第62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