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目录 | 第11-1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6-25页 |
·解题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框架和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·语料来源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| 第25-43页 |
·引言 | 第25页 |
·作为一种修辞格的转喻研究 | 第25-30页 |
·国外研究述评 | 第26-27页 |
·国内研究述评 | 第27-30页 |
·转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研究 | 第30-36页 |
·国外研究述评 | 第30-33页 |
·国内研究述评 | 第33-36页 |
·批评隐喻分析(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) | 第36-41页 |
·隐喻与批评 | 第36-38页 |
·批评隐喻分析的内涵 | 第38-39页 |
·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关系 | 第39-41页 |
·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修辞批评:内涵与外延 | 第43-57页 |
·引言 | 第43页 |
·修辞批评的内涵 | 第43-53页 |
·修辞批评的定义 | 第45-50页 |
·广义的修辞批评 | 第45-48页 |
·狭义的修辞批评 | 第48-50页 |
·修辞批评的功能 | 第50-52页 |
·修辞批评的主要模式 | 第52-53页 |
·修辞批评的外延:分析步骤 | 第53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修辞批评中的转喻研究 | 第57-72页 |
·引言 | 第57页 |
·批评隐喻分析与批评转喻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的概念 | 第59-65页 |
·批评的定义 | 第59-63页 |
·强式批评与弱式批评 | 第60-62页 |
·修辞批评中的批评 | 第62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中的批评 | 第62-63页 |
·转喻的定义 | 第63-65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的对象 | 第65-66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的功能 | 第66-68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的分析步骤 | 第68-69页 |
·西方修辞学与批评转喻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五章 转喻的描写 | 第72-85页 |
·引言 | 第72页 |
·转喻的识别 | 第72-76页 |
·转喻与辞屏 | 第76-84页 |
·辞屏(terministic screen) | 第76-79页 |
·辞屏的内涵意义 | 第76-78页 |
·辞屏的外延意义 | 第78-79页 |
·转喻的凸显性 | 第79-84页 |
·凸显观与辞屏 | 第80-82页 |
·批评与辞屏 | 第82-84页 |
·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六章 转喻的解释 | 第85-110页 |
·引言 | 第85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修辞情境 | 第85-94页 |
·修辞情境(rhetorical situation) | 第86-90页 |
·Bitzer 的修辞情境理论 | 第86-87页 |
·Vatz 的修辞情境理论 | 第87-89页 |
·Burke 的修辞情境观 | 第89页 |
·修辞情境的内涵意义:广义修辞情境与狭义修辞情境 | 第89-90页 |
·修辞情境与语境、社会语境 | 第90-91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修辞情境 | 第91-94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修辞动机 | 第94-101页 |
·修辞动机 | 第94-97页 |
·Burke 的“五位一体”理论 | 第94-96页 |
·Burke 的修辞动机观 | 第96-97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修辞动机 | 第97-101页 |
·转喻与修辞动机 | 第97-99页 |
·批评与修辞动机 | 第99-101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意识形态 | 第101-108页 |
·意识形态概念 | 第101-106页 |
·意识形态的分类 | 第103-104页 |
·意识形态与修辞动机 | 第104-106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意识形态 | 第106-108页 |
·批评性语篇分析、批评语言学的意识形态观 | 第106-107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的意识形态观 | 第107-108页 |
·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第七章 转喻的评价 | 第110-121页 |
·引言 | 第110页 |
·转喻评价的标准 | 第110-112页 |
·转喻评价的终极目标 | 第112-118页 |
·修辞劝说 | 第112-116页 |
·古典修辞学的劝说理论 | 第112-113页 |
·转喻评价与修辞劝说 | 第113-116页 |
·同一 | 第116-118页 |
·Burke 的同一理论 | 第116-117页 |
·转喻评价与同一 | 第117-118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118-120页 |
·小结 | 第120-121页 |
第八章 批评转喻分析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| 第121-136页 |
·引言 | 第121页 |
·基于批评转喻分析的转喻能力 | 第121-123页 |
·类比:隐喻能力 | 第121-122页 |
·转喻能力的构成 | 第122-123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 | 第123-128页 |
·转喻能力与英语阅读 | 第124-125页 |
·英语阅读教学中转喻能力的培养 | 第125-128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英语写作教学 | 第128-131页 |
·转喻能力与英语写作 | 第128-130页 |
·英语写作教学中转喻能力的培养 | 第130-131页 |
·批评转喻分析与翻译教学 | 第131-134页 |
·转喻能力与翻译 | 第131-133页 |
·翻译教学中转喻能力的培养 | 第133-134页 |
·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九章 结论 | 第136-142页 |
·本研究的核心观点 | 第136-137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| 第137-139页 |
·问题与展望 | 第139-142页 |
附录 | 第142-164页 |
附录 1: J. J.A. Mooij 关于隐喻成立的条件的论述 | 第142页 |
附录 2: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2011 年秋季“修辞与写作”课程教学大纲 | 第142-149页 |
附录 3:英语专业学生对转喻的认识调查问卷 | 第149-151页 |
附录 4: 语料汇总 | 第151-1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4-181页 |
普通参考 | 第164-180页 |
语料参考 | 第180-1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