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教育学论文

中美教育关系研究(1840-1927)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绪论第12-36页
 一、选题的缘起第12-18页
  (一) 问题的提出第12-14页
  (二) 选题的意义第14-15页
  (三) "双向的冲击—回应"理论模式的建构第15-18页
 二、中美教育关系界说第18-19页
 三、中美教育关系的研究综述第19-33页
  (一) 传教士和教会教育研究第19-24页
  (二) 留学教育研究第24-28页
  (三) 美国教育家与中美教育关系的研究第28-31页
  (四) 中国教育变革与美国教育影响的研究第31-33页
 四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3-36页
  (一) 研究的内容第33-34页
  (二) 研究的方法第34-36页
第一章 冲击与应对——美国传教士东来第36-86页
 第一节 美国传教士来华——拉开中美教育关系的帷幕第36-54页
  一、美国传教士来华的历史背景第37-42页
  二、美国人的中国观第42-47页
  三、美国传教士东来第47-54页
 第二节 民族危机下的中国教育应对第54-64页
  一、民族危机下的中国教育第54-57页
  二、中国人的美国观第57-62页
  三、寻求中国教育之路第62-64页
 第三节 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全面渗透第64-82页
  一、美国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第64-67页
  二、教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第67-70页
  三、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官办学堂第70-75页
  四、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全面渗透第75-82页
 第四节 双向的冲击—回应模式下的中美教育关系解读第82-86页
第二章 渗透与媒介——美国在华的教会学校第86-136页
 第一节 美国教会初等、中等教育在中国第86-99页
  一、教会教育的开创与发展——教会小学、中学在中国第86-93页
  二、教会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原因第93-96页
  三、从中美教育关系视角看教会教育第96-99页
 第二节 美国教会高等教育在中国第99-120页
  一、教会大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第99-102页
  二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第102-109页
  三、教会大学在中美教育关系中的角色分析第109-114页
  四、教会大学的归宿第114-120页
 第三节 司徒雷登与中美教育关系——以燕京大学为个案第120-131页
  一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第120-121页
  二、司徒雷登的宗教观与中国教育第121-123页
  三、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第123-125页
  四、燕京大学的中国化第125-128页
  五、司徒雷登与哈佛燕京学社第128-129页
  六、对司徒雷登与中美教育关系的评价第129-131页
 第四节 教育的"话语权力"下的中美教育关系第131-136页
  一、后殖民理论与教会教育研究第131-132页
  二、"文化征服"与"教育重构"第132-133页
  三、"权力与知识"是中美教育关系的焦点之争第133-136页
第三章 出路与选择——留学美利坚第136-181页
 第一节 容闳——留学教育的先行者第136-144页
  一、对美国文明的认识第136-139页
  二、美国文化和教育熏陶下的教育救国理想第139-142页
  三、容闳——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丰碑第142-144页
 第二节 幼童留美——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新篇章第144-153页
  一、促成幼童留美的内外因素第144-147页
  二、留美幼童在美国第147-150页
  三、留美幼童撤回中国第150-153页
 第三节 庚款留美——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里程碑第153-166页
  一、第二次留学高潮——庚款留美第153-157页
  二、梁诚——庚款留美的推动者第157-159页
  三、罗斯福——庚款留美的关键角色第159-162页
  四、美国介入庚款留美事务第162-166页
 第四节 留美学生与中国教育第166-176页
  一、对美国教育理论的传播第167-168页
  二、中国大学领导和师资的主要力量第168-170页
  三、从留美学生的教育类博士论文看中美教育第170-176页
 第五节 留美教育的反思第176-181页
  一、中国教育结构的失衡第177-178页
  二、教会学校——留美运动的参与者第178页
  三、中国教育潜在的危机第178-181页
第四章 导入与传播——美国教育家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第181-235页
 第一节 杜威与中国教育蓝图第181-203页
  一、杜威的中国之行第182-187页
  二、中国教育蓝图设计的基础第187-190页
  三、实用主义教育底色下的中国教育蓝图第190-200页
  四、中国教育蓝图与中美教育关系第200-203页
 第二节 孟禄与中国教育讨论第203-221页
  一、《教育史教科书》论中国教育第204-206页
  二、《中国教育讨论》的问题"诊断"第206-214页
  三、孟禄在中美教育关系中的角色延续第214-219页
  四、杜威与孟禄对中国教育影响的比较第219-221页
 第三节 克伯屈与"设计教学法"第221-229页
  一、克伯屈——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解读者第221-223页
  二、克伯屈来华与中国教育问题讲演第223-226页
  三、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第226-229页
 第四节 指向美国——中美教育关系的必然选择第229-235页
  一、政治经济决定中国教育的美国指向第229-230页
  二、思想文化推动中国教育的美国指向第230页
  三、教育变革选择了中国教育的美国指向第230-231页
  四、国联考察团对中国教育指向美国的批评第231-233页
  五、中国教育界对中国教育指向美国的反思第233-235页
第五章 反思与实践——美国教育影响下的中国教育变革与创新第235-291页
 第一节 变革与实践——中国新教育之路的探索第235-260页
  一、平民教育——实用主义教育影响下的本土化探索第235-242页
  二、生活教育——实用主义教育的中国化改造第242-250页
  三、职业教育——中美教育比较背景下的实践超越第250-260页
 第二节 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第260-277页
  一、新学制的产生与中美教育关系第260-268页
  二、美国教育渗透与课程、教材改革第268-271页
  三、美国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验第271-277页
 第三节 胡适——中美教育关系人物个案研究第277-291页
  一、胡适在美国第277-279页
  二、胡适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第279-283页
  三、胡适的大学观第283-287页
  四、文学革命与白话文教科书第287-291页
结语第291-296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296-305页
致谢第305-307页

论文共30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空间建筑烟气控制与分析
下一篇:北京市房地产泡沫实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