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-51页 |
1.1 亲和膜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1.1.1 生物大分子分离过程中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1.2 亲和膜分离生物产品的特征及其优势 | 第15-16页 |
1.1.3 亲和膜分离的研究回顾 | 第16-18页 |
1.2 亲和膜基膜材料 | 第18-23页 |
1.2.1 基膜材料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2.2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 | 第19-23页 |
1.2.2.1 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原理 | 第22-23页 |
1.2.2.2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原理 | 第23页 |
1.3 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膜技术 | 第23-40页 |
1.3.1 基本原理 | 第24页 |
1.3.2 金属配位理论 | 第24-29页 |
1.3.2.1 螯合剂的选择 | 第25-28页 |
1.3.2.2 固定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 | 第28-29页 |
1.3.3 金属离子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| 第29-32页 |
1.3.4 亲和膜及其组件 | 第32页 |
1.3.5 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膜研究进展 | 第32-35页 |
1.3.6 应用前景 | 第35-40页 |
1.3.6.1 蛋白和酶体系的分离 | 第35-37页 |
1.3.6.2 基因工程蛋白的分离和纯化 | 第37-38页 |
1.3.6.3 IMAC探针 | 第38-40页 |
1.4 论文立题思路 | 第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51页 |
第二章 电容耦合等离子体装置的结构优化 | 第51-55页 |
2.1 实验装置和方法 | 第51-52页 |
2.2 结果和讨论 | 第52-54页 |
2.2.1 极板间距对放电电压和功率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2.2.2 反应室直径对放电电压和功率的影响 | 第53页 |
2.2.3 反应室长度对放电电压和功率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2.3 结论 | 第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5页 |
第三章 氧等离子体改性聚丙烯基膜及亲和膜的制备 | 第55-73页 |
3.1 实验原料、仪器和方法 | 第55-60页 |
3.1.1 实验原料 | 第55页 |
3.1.2 实验装置 | 第55-56页 |
3.1.3 实验仪器 | 第56页 |
3.1.4 实验方法 | 第56-60页 |
3.1.4.1 溶液的配制 | 第56-57页 |
3.1.4.2 亲和膜的制备方法 | 第57-59页 |
3.1.4.3 亲和膜吸附性能测试 | 第59页 |
3.1.4.4 溶菌酶浓度测定 | 第59-60页 |
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0-72页 |
3.2.1 等离子体对基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60-71页 |
3.2.1.1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60-62页 |
3.2.1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62-65页 |
3.2.1.3 XPS光谱分析 | 第65-71页 |
3.2.2 亲和膜吸附性能 | 第71-72页 |
3.3 小结 | 第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不同金属螯合亲和膜对溶菌酶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73-79页 |
4.1 实验原料、仪器和方法 | 第73页 |
4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3-78页 |
4.2.1 金属离子的选择 | 第73-74页 |
4.2.2 亲和膜的重复使用性 | 第74-78页 |
4.2.2.1 不同金属螯合离子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4.2.2.2 溶液中负离子种类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4.2.2.3 金属螯合离子的补充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79页 |
第五章 叠合式平板亲和膜吸附生物分子的动力学模型 | 第79-95页 |
5.1 前言 | 第79页 |
5.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79-82页 |
5.3 结果和讨论 | 第82-88页 |
5.3.1 模拟计算结果讨论 | 第82-86页 |
5.3.2 模型验证 | 第86-88页 |
5.4 结论 | 第88-8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1页 |
附录1 动力学模型的求解过程 | 第91-94页 |
附录2 计算框图 | 第94-95页 |
第六章 氧等离子体制备的中空纤维亲和膜对溶菌酶的吸附性能 | 第95-107页 |
6.1 实验原料、仪器和方法 | 第95-99页 |
6.1.1 材料 | 第95页 |
6.1.2 实验装置 | 第95-97页 |
6.1.2.1 等离子体放电装置 | 第95-96页 |
6.1.2.2 静态吸附装置 | 第96页 |
6.1.2.3 动态吸附装置 | 第96-97页 |
6.1.3 分析方法 | 第97-99页 |
6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99-101页 |
6.2.1 中空纤维膜的表征 | 第99-100页 |
6.2.2 溶菌酶间歇吸附 | 第100页 |
6.2.3 溶菌酶的穿透曲线 | 第100-101页 |
6.3 中空纤维亲和膜吸附动力学模型 | 第101-106页 |
6.3.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101-103页 |
6.3.2 模型计算 | 第103-106页 |
6.4 结论 | 第106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06-107页 |
第七章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| 第107-125页 |
7.1 引言 | 第107页 |
7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07-112页 |
7.2.1 材料 | 第107-108页 |
7.2.2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装置 | 第108页 |
7.2.3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| 第108-110页 |
7.2.3.1 实验仪器 | 第108页 |
7.2.3.2 分析方法 | 第108-110页 |
7.2.4 实验方法 | 第110-112页 |
7.2.4.1 溶液配制 | 第110-111页 |
7.2.4.2 亲和膜的制备步骤 | 第111-112页 |
7.2.5 BSA吸附实验 | 第112页 |
7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12-123页 |
7.3.1 等离子体引发处理 | 第112-113页 |
7.3.2 接枝聚合 | 第113-116页 |
7.3.3 偶联 | 第116-120页 |
7.3.4 螯合 | 第120-121页 |
7.3.5 亲和膜吸附性能研究 | 第121-123页 |
7.4 结论 | 第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25页 |
第八章 等离子体引发制备的亲和膜对生物分子的吸附性能 | 第125-136页 |
8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25-130页 |
8.1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25页 |
8.1.2 中空纤维亲和膜吸附 | 第125-126页 |
8.1.3 分析方法 | 第126-130页 |
8.1.3.1 尿素浓度测定 | 第126-127页 |
8.1.3.2 BSA浓度测定 | 第127-128页 |
8.1.3.3 凝血酶浓度测定 | 第128-129页 |
8.1.3.4 凝血酶活力测定 | 第129-130页 |
8.2 实验结果 | 第130-136页 |
8.2.1 尿素吸附实验 | 第130-131页 |
8.2.2 BSA吸附试验 | 第131-133页 |
8.2.3 凝血酶吸附实验 | 第133-136页 |
第九章 混合酶和蛋壳膜中溶菌酶的提取及纯化新工艺 | 第136-145页 |
9.1 前言 | 第136-139页 |
9.1.1 溶菌酶的性质 | 第136-137页 |
9.1.2 葡萄糖氧化酶 | 第137页 |
9.1.3 常规溶菌酶的提取工艺 | 第137-139页 |
9.2 实验及分析方法 | 第139-141页 |
9.2.1 膜材料及试剂 | 第139页 |
9.2.2 中空纤维亲和膜吸附装置 | 第139-140页 |
9.2.3 混合酶溶液的吸-脱附溶菌酶实验 | 第140页 |
9.2.4 蛋壳膜中溶菌酶的亲和膜分离纯化 | 第140-141页 |
9.2.5 分析方法 | 第141页 |
9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41-144页 |
9.3.1 混合酶溶液中溶菌酶的亲和膜分离纯化 | 第141-142页 |
9.3.2 鸡蛋壳膜中溶菌酶的亲和膜分离纯化 | 第142-144页 |
9.3.2.1 蛋清溶菌酶的提取和纯化 | 第142页 |
9.3.2.2 金属螯合亲和膜提取溶菌酶工艺条件 | 第142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45页 |
第十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145-148页 |
10.1 结论 | 第145-146页 |
10.2 建议 | 第146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4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(97.3~2001.3) | 第149-151页 |
Ⅰ. 期刊 | 第149-150页 |
Ⅱ. 国际会议 | 第150页 |
Ⅲ. 国内会议 | 第150-151页 |
Ⅳ. 著作 | 第151页 |
Ⅴ. 成果和奖励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