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粒状污染物论文

中原城市群大气颗粒物的理化特征及毒理学研究

摘要第1页
Abstract第6-7页
详细摘要第7-18页
1 绪论第18-34页
   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·中原城市群大气颗粒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页
   ·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9-26页
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特征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及分析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·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和源解析技术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毒理性质的研究第21页
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污染评价及预测模型的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·中原城市群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现状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特征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第25页
       ·大气颗粒物评价及预测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26页
       ·国内外大气颗粒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6页
       ·中原城市中大气颗粒物的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6页
   ·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6-28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27-28页
   ·研究工作概述第28-32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概况第28-31页
     ·采样设备的选择第31页
     ·采样方案第31页
     ·主要工作量第31-32页
   ·主要认识第32-33页
     ·论文创新点第33-34页
2 中原城市群大气污染水平第34-54页
   ·中原城市群大气总体质量分析第34-48页
     ·数据来源及处理第34页
     ·中原城市群城市2007-2010年大气总体质量分析第34-48页
       ·中原城市群城市2007-2010年大气污染指数的变化规律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·中原城市群城市2007-2010年大气优良率的变化规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·中原城市群城市2007-2010年大气首要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·中原城市群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情况第41-48页
   ·典型四城市采样点PM_(10)和PM_(2.5)的污染水平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大气PM10和PM2.5的采集第48页
     ·采样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的变化规律第48-49页
   ·PM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分析第49-5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3-54页
3 中原城市群典型城市大气PM_(10)质量预测第54-64页
   ·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第54页
   ·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动态第54页
   ·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的可行性第54页
   ·灰色模型(GM(1,1))的建立第54-55页
   ·中原城市群PM_(10)预测模型第55-58页
     ·郑州PM_(10)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6页
     ·开封PM_(10)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焦作PM_(10)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7-58页
     ·洛阳PM_(10)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8页
   ·模型检验第58-60页
     ·残差检验第58-59页
     ·后验差检验第59-60页
     ·关联度检验第60页
   ·模型优化第60-61页
   ·预报结果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2-64页
4 中原城市群PM_(10)和PM_(2.5)的微观形貌特征第64-78页
   ·扫描电镜/X射线能谱(SEM/EDX)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第64-65页
     ·扫描电镜(SEM)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第64页
     ·扫描电镜在大气颗粒物研究中的应用第64-65页
   ·制样和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·中原城市群PM_(10)中的主要单颗粒类型第67-72页
     ·烟尘集合体(soot aggregates)第67-69页
     ·燃煤飞灰(coal fly ash)第69-70页
     ·矿物颗粒(mineral particles)第70-71页
     ·超细未知颗粒(ultrafine unknown particles)第71-72页
   ·不同季节PM_(10)和PM_(2.5)的微观形貌对比及来源分析第72-76页
     ·郑州PM_(10)和PM_(2.5)显微形貌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·开封PM_(10)和PM_(2.5)显微形貌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 ·焦作PM_(10)和PM_(2.5)显微形貌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·洛阳PM_(10)和PM_(2.5)显微形貌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6-78页
5 中原城市群典型城市PM的粒度分布特征第78-104页
   ·样品信息及粒度分布分析方法第78-79页
   ·不同季节PM_(10)和PM_(2.5)的数量—粒度和体积—粒度分布第79-102页
     ·四个典型城市冬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特征第79-89页
       ·郑州冬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·开封冬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·焦作冬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·洛阳冬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86-89页
     ·四个典型城市夏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特征第89-96页
       ·郑州夏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·开封夏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·焦作夏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·洛阳夏季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94-96页
     ·四个城市不同季节PM_(10)和PM_(2.5)的粒度分布第96-102页
       ·四个城市PM_(10)冬季粒度分布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·四个城市PM_(10)夏季粒度分布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·四个城市PM_(2.5)冬季粒度分布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·四个城市PM_(2.5)夏季粒度分布第100-102页
   ·不同种类的粒子在4个城市中PM_(10)与PM_(2.5)的百分含量对比分析第102-10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3-104页
6 中原城市群典型城市PM中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第104-122页
   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(ICP-MS)的工作原理第104-105页
   ·样品信息及处理第105-106页
   ·典型城市PM中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第106-116页
     ·四个典型城市PM_(10)中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第106页
     ·四个典型城市PM_(2.5)中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第106-112页
     ·PM_(10)和PM_(2.5)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城市之间的对比分析第112-116页
   ·四城市PM_(10)和PM_(2.5)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解析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·富集因子法第116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PM_(10)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对比及来源解析第116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PM_(2.5)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对比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PM_(10)与PM_(2.5)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对比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PM中重金属元素的因子分析及来源解析第119-12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0-122页
7 中原城市群典型城市大气PM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研究第122-144页
   ·质粒DNA评价法的原理第122-123页
   ·质粒DNA评价实验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备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·实验试剂第124页
     ·实验步骤第124-125页
   ·样品信息第125-127页
   ·四城市冬季大气PM_(10)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27-137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冬季PM_(10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·郑州冬季PM_(10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·开封冬季PM_(10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·焦作冬季PM_(10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·洛阳冬季PM_(10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冬季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  ·郑州冬季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·开封冬季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·焦作冬季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·洛阳冬季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2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夏季PM_(10)和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2-137页
       ·郑州夏季PM_(10)和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3页
       ·开封夏季PM_(10)和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  ·焦作夏季PM_(10)和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·洛阳夏季PM_(10)和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第136-137页
   ·PM_(10)和PM_(2.5)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的对比分析第137-138页
   ·与其它城市的对比分析第138-139页
   ·四城市PM的氧化性损伤能力与其质量浓度的相关分析第139-140页
   ·四城市PM的氧化性损伤能力与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第140-143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PM_(10)的氧化性损伤能力与微量元素总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·四城市PM_(10)的氧化性损伤能力与单个微量元素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第141-14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43-144页
8 结论与展望第144-146页
   ·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44-145页
   ·存在问题和展望第145-146页
参考文献第146-154页
致谢第154-156页
作者简介第156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6页

论文共1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煤炭行业低碳生态矿山建设模式及评价研究
下一篇:北方都市生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