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开展住宅质量保险的形式选择与建议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2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我国住宅质量现状 | 第10页 |
·我国住宅质量调控 | 第10-11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在国外的开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| 第12-13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2页 |
·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14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的由来 | 第14-17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·国内研究与实践现状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·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国外开展的住宅质量保险 | 第23-33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的介绍 | 第23-28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的含义 | 第23-24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的发展过程 | 第24-28页 |
·各国住宅质量保险现状 | 第28-30页 |
·法国的住宅质量保险 | 第28页 |
·西班牙的住宅质量保险 | 第28-29页 |
·日本的住宅质量保险 | 第29页 |
·英国的住宅质量保险 | 第29-30页 |
·各国间住宅质量保险的比较 | 第30-33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的种类 | 第30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的模式 | 第30-31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具体形式的区别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理论基础 | 第33-41页 |
·潜在缺陷理论 | 第33-35页 |
·潜在缺陷概述 | 第33-34页 |
·提出潜在缺陷的原因 | 第34页 |
·潜在缺陷的历史 | 第34-35页 |
·责任保险理论 | 第35-37页 |
·一般意义的责任保险 | 第35-36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中的责任险部分 | 第36-37页 |
·博弈论理论 | 第37-41页 |
·博弈论基本理论 | 第37-39页 |
·重复博弈理论 | 第39页 |
·道德风险理论 | 第39-41页 |
第4章 我国开展住宅质量保险的形式选择 | 第41-74页 |
·我国开展住宅质量保险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| 第41-49页 |
·我国开展住宅质量保险的基础 | 第41-43页 |
·我国住宅市场的现状分析 | 第43-49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对改善我国住宅市场的作用 | 第49-60页 |
·住宅市场一般状况的模型分析 | 第50-54页 |
·保险对住宅市场的改善作用 | 第54-57页 |
·法规对住宅市场的改善作用 | 第57-58页 |
·各种方式的比较 | 第58-60页 |
·我国对住宅质量保险的认识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60-64页 |
·对保险构成的认识 | 第60-61页 |
·对保险目的的认识 | 第61-62页 |
·对保险定位的认识 | 第62-63页 |
·对保险配套机构的认识 | 第63-64页 |
·我国住宅质量保险的运行形式分析 | 第64-72页 |
·模型设计与基本假设 | 第64-65页 |
·非强制的固定费率模式 | 第65-67页 |
·强制的固定费率模式 | 第67-70页 |
·浮动费率模式 | 第70-72页 |
·我国住宅质量保险的形式选择 | 第72-74页 |
第5章 我国开展住宅质量保险的建议 | 第74-90页 |
·创造住宅质量保险开展的条件 | 第74-86页 |
·创造市场条件 | 第74-78页 |
·创造政策条件 | 第78-83页 |
·创造技术条件 | 第83-86页 |
·开展中国特色的住宅质量保险 | 第86-90页 |
·我国住宅质量保险合理的组成与形式 | 第87-88页 |
·加大研究与试点力度 | 第88-90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90-95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 | 第90-93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| 第90-91页 |
·本文研究结论 | 第91-93页 |
·后续研究步骤 | 第93-95页 |
·住宅质量保险的其他方面 | 第94页 |
·我国住宅质量保险的体系设计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