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导言 | 第13-2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6页 |
(一) 建立和完善问责制,是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普遍趋势 | 第13-14页 |
(二) 建立和完善问责制,是促进教育官员更好履行职责的保证 | 第14-15页 |
(三) 加强问责制研究,是解决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存在问题的需要 | 第15-16页 |
二、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6-20页 |
(一) 责任、问责制 | 第16-17页 |
(二) 行政问责制 | 第17-18页 |
(三) 教育问责制 | 第18-19页 |
(四)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 | 第19-20页 |
三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(一)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| 第20-21页 |
(二) 研究的方法 | 第21-2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24-48页 |
一、国外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实施情况及研究 | 第24-32页 |
(一) 对美国教育行政问责制的介绍 | 第24-28页 |
(二) 对英国教育督导问责制的介绍 | 第28-30页 |
(三) 对西方行政问责制及政府评估的介绍 | 第30-32页 |
二、对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理论研究 | 第32-39页 |
(一) 教育行政权力架构和部门工作性质 | 第32-33页 |
(二)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意义 | 第33-34页 |
(三)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发展困境 | 第34-36页 |
(四) 如何改进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 | 第36-38页 |
(五) 如何完善教育行政部门绩效评估体系 | 第38-39页 |
三、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研究 | 第39-48页 |
(一)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| 第39-40页 |
(二) 行政问责制的要素、原则 | 第40-41页 |
(三) 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困境 | 第41-42页 |
(四) 改进行政问责制的建议 | 第42-44页 |
(五)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| 第44-48页 |
第二章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的兴起与存在的问题 | 第48-74页 |
一、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实施情况 | 第48-58页 |
(一) 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规定 | 第48-49页 |
(二)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法律法规规定 | 第49-52页 |
(三) 问责制实施的具体情况 | 第52-58页 |
二、对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现状的调查分析 | 第58-65页 |
(一) 与教育局长们访谈的结果 | 第58-62页 |
(二) 对校长、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 | 第62-65页 |
三、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| 第65-74页 |
(一)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走势和特点 | 第65页 |
(二)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| 第65-68页 |
(三)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所处的宏观背景 | 第68-74页 |
第三章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的主体与客体 | 第74-95页 |
一、教育行政部门的问责主体 | 第74-85页 |
(一) 相关调查结果与权力架构研究 | 第74-77页 |
(二) 教育行政部门的同体问责主体 | 第77-79页 |
(三) 教育行政部门的异体问责主体 | 第79-85页 |
二、教育行政部门担责对象的界定 | 第85-95页 |
(一) 对担责问题的调查结果 | 第85-87页 |
(二) “大教育行政管理体系”责任的界分 | 第87-90页 |
(三) 与学校等的责任划分及部门内部担责 | 第90-95页 |
第四章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的内容 | 第95-120页 |
一、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存在的问题 | 第95-99页 |
(一) 相关的调查结果 | 第95-97页 |
(二) 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的问题 | 第97-99页 |
二、确立和完善问责内容的依据和参照 | 第99-109页 |
(一) 党政、教育问责法律法规及分析 | 第99-104页 |
(二) 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权责和工作目标 | 第104-106页 |
(三) 对问责内容的调查结果 | 第106-109页 |
三、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的内容 | 第109-120页 |
(一) 确定内容的原则 | 第109-114页 |
(二)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的具体内容 | 第114-120页 |
第五章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的程序、方法 | 第120-145页 |
一、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的程序 | 第120-128页 |
(一) 问责的基本程序 | 第120-123页 |
(二) 问责的专门程序 | 第123-125页 |
(三) 对完善问责程序的调查与整体思考 | 第125-128页 |
二、教育行政部门问责程序的评估环节 | 第128-136页 |
(一) 对教育局长们的调查结果 | 第128-129页 |
(二) 形成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| 第129-131页 |
(三) 完善评估的内容、指标 | 第131-133页 |
(四) 采取规范的程序和多样化的方法 | 第133-136页 |
三、完善责任追究的方式 | 第136-145页 |
(一) 责任追究方式的有关规定 | 第136-138页 |
(二) 对完善责任追究方式的调查结果 | 第138-139页 |
(三) 完善追究方式的几点思考 | 第139-145页 |
第六章 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环境配套 | 第145-167页 |
一、完善问责的法律与制度配套 | 第145-155页 |
(一) 对完善问责制配套的调查 | 第145-147页 |
(二) 完善宏观的政治体制、监督机制 | 第147-149页 |
(三) 健全教育行政问责法律制度 | 第149-152页 |
(四) 积极推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| 第152-155页 |
二、加强问责制文化和问责能力建设 | 第155-162页 |
(一) 增强权力机关的问责意识与能力 | 第155-156页 |
(二) 增强党政领导的担责意识,端正教育问责观念 | 第156-157页 |
(三) 增强行政、司法部门的问责意识 | 第157-158页 |
(四) 增强家长、社会的科学问责意识 | 第158-159页 |
(五) 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问责文化 | 第159-162页 |
三、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的建构路径 | 第162-167页 |
(一) 既要全面借鉴,又要体现特色 | 第162-163页 |
(二) 采取循序渐进的建构策略 | 第163-164页 |
(三) 问责与支持、发展相结合 | 第164-167页 |
结论 | 第167-170页 |
附录 | 第170-1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4-195页 |
后记 | 第1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