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7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1页 |
| ·论题起因 | 第7页 |
| ·老居住区推倒重建带来的问题 | 第7页 |
| ·老居住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特色 | 第7页 |
| ·社区成员老龄化 | 第7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7页 |
| ·对象的选取 | 第7-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8页 |
| ·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 | 第8-9页 |
| ·论文研究框架 | 第9-11页 |
| 2 社区邻里交往及邻里空间概念解析与相关问题综述 | 第11-17页 |
| ·概念引入 | 第11-12页 |
| ·邻里 | 第11页 |
| ·邻里单位 | 第11页 |
| ·社区与居住社区 | 第11-12页 |
| ·邻里交往行为与社区邻里空间 | 第12-14页 |
| ·邻里交往 | 第12页 |
| ·邻里交往行为 | 第12-13页 |
| ·交往行为与交往空间 | 第13-14页 |
| ·邻里绿地空间的层次划分 | 第14页 |
| ·邻里交往与邻里绿地空间 | 第14-15页 |
| ·邻里交往的多种活动方式 | 第14页 |
| ·邻里绿地作为邻里交往的载体所具有的功能 | 第14-15页 |
| ·邻里绿地空间对于社区的重要意义和特性 | 第15页 |
| ·邻里绿地空间与社区区位特征 | 第15页 |
| ·邻里交往空间高频适用人群的行为模式 | 第15-17页 |
| ·老年人生理、心理及行为特征 | 第15-16页 |
| ·儿童生理、心理及行为特征 | 第16-17页 |
| 3 现代城市居住社区类型和老社区的发展优势 | 第17-19页 |
| ·当今我国居住区类型 | 第17-18页 |
| ·传统式街坊社区 | 第17页 |
| ·分配型(公共投资配给)社区 | 第17页 |
| ·商品型社区 | 第17页 |
| ·边缘社区 | 第17-18页 |
| ·老社区的发展优势 | 第18页 |
| ·老社区的发展导向 | 第18-19页 |
| 4 和平家园居住区邻里环境的结构和相关要素的研究 | 第19-51页 |
| ·和平家园居民和居住环境特点 | 第19页 |
| ·社区邻里空间和居民交往活动调查 | 第19-28页 |
| ·实地观察:初步调查和平家园总体布局和户外空间相关要素的概况 | 第20-23页 |
| ·问卷调查 | 第23页 |
| ·资料整理及分析评价 | 第23-28页 |
| ·促进交往活动的邻里场所调查与分析 | 第28-46页 |
| ·居民的邻里绿地空间分布 | 第28-29页 |
| ·户外公共活动中心 | 第29-34页 |
| ·小范围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 | 第34-43页 |
| ·社区外围绿地 | 第43-46页 |
| ·邻里交往与空间的优缺点归纳及解决思路 | 第46-51页 |
| ·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行为模式与环境互动 | 第46-47页 |
| ·社区人文环境与邻里交往活动的互动 | 第47-48页 |
| ·社区活动场地和设施的设置对居民交往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社区绿地空间环境的营造与居民邻里交往之间的互动 | 第49-51页 |
| 5 和平家园居住区邻里绿地形态的继承和发展 | 第51-57页 |
| ·传承原有邻里环境中的优势 | 第51-52页 |
| ·老居住区适宜交往的空间尺度 | 第51页 |
| ·开放与围合统一的社区 | 第51-52页 |
| ·有家园感的环境绿地 | 第52页 |
| ·传统邻里交往空间的发展 | 第52-54页 |
| ·适宜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场地设计 | 第52-53页 |
| ·满足流动的邻里空间交往需求的空间 | 第53页 |
| ·合理规划社区静态交通 | 第53-54页 |
| ·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| 第54页 |
| ·老社区中的居民参与 | 第54-57页 |
| ·居民参与的意义 | 第54-55页 |
| ·老居住区居民参与的可行性 | 第55页 |
| ·老居住区居民参与的特色 | 第55页 |
| ·居民参与值得注意的问题 | 第55-57页 |
| 结语 | 第57-58页 |
| 附表 | 第58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64页 |
| 论文及工作成果 | 第64-65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