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·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| 第9-10页 |
| ·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| 第10-12页 |
| ·B3G移动通信产生背景 | 第12-15页 |
| ·通信发展与市场需求 | 第12-14页 |
| ·B3G相对于3G的优势 | 第14-15页 |
| ·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B3G发展现状 | 第17-29页 |
| ·技术动态 | 第17-19页 |
| ·欧洲 | 第17-18页 |
| ·北美 | 第18页 |
| ·亚洲 | 第18-19页 |
| ·标准化进程及标准化组织 | 第19-24页 |
| ·ITU | 第20-21页 |
| ·IEEE | 第21页 |
| ·WWRF(欧洲) | 第21-22页 |
| ·mITF(日本) | 第22-23页 |
| ·NGMC(韩国) | 第23页 |
| ·CCSA(中国) | 第23-24页 |
| ·其它 | 第24页 |
| ·多种技术的竞争 | 第24-25页 |
| ·LTE和ATE | 第24-25页 |
| ·WiMAX | 第25页 |
| ·3GPP与WiMAX的关系 | 第25-27页 |
| ·移动宽带化、宽带移动化趋势明显 | 第27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LTE技术简介 | 第29-45页 |
| ·LTE概念的提出 | 第29-30页 |
| ·LTE的发展时间表 | 第30-31页 |
| ·LTE主要技术提案介绍 | 第31-32页 |
| ·FDD SC-FDMA UL、FDD OFDMA DL | 第32页 |
| ·FDD UL采用OFDMA,FDD DL采用OFDMA | 第32页 |
| ·FDD MC-WCDMA UL/DL | 第32页 |
| ·TDD UL/DL采用MC-TD-SCDMA | 第32页 |
| ·TDD UL/DL采用OFDMA和TDD UL采用SC-FDMA,TDD DL采用OFDMA | 第32页 |
| ·LTE研究热点 | 第32-37页 |
| ·Distributed FDMA频域分集 | 第33页 |
| ·Localized FDMA多用户分集 | 第33-37页 |
| ·调度单元大小 | 第34-36页 |
| ·反馈时延 | 第36-37页 |
| ·LTE上行传输方案 | 第37-38页 |
| ·Interleav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(IFDMA) | 第38页 |
| ·DFT Spread OFDM(OFT S-OFDM) | 第38页 |
| ·IFDMA与DFT S-OFDMA比较 | 第38页 |
| ·LTE上行链路帧结构 | 第38-41页 |
| ·固定帧结构 | 第39页 |
| ·通用帧结构 | 第39-41页 |
| ·性能评估和下一步的工作 | 第41-44页 |
| ·峰值速率 | 第41页 |
| ·吞吐量和频谱效率 | 第41-42页 |
| ·用户面延迟 | 第42-43页 |
| ·覆盖 | 第43页 |
| ·移动性 | 第43页 |
| ·网络同步 | 第43页 |
| ·复杂度 | 第43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四章 S-IFDMA系统中的广义RAKE接收机性能分析 | 第45-63页 |
| ·IFDMA系统描述 | 第45-50页 |
| ·数学证明 | 第50-51页 |
| ·接收信号假设 | 第50页 |
| ·正交性证明 | 第50-51页 |
| ·联合处理解重复/解扩过程 | 第50-51页 |
| ·RAKE多径合并 | 第51页 |
| ·应用展示 | 第51-53页 |
| ·数值仿真与性能评估 | 第53-61页 |
| ·参数选择 | 第54页 |
| ·频率偏移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| ·定时误差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·激活用户数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| ·信道估计误差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·与传统接收方式的比较 | 第59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五章 论文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| 第63-65页 |
| ·LTE下一步的工作 | 第63-64页 |
| ·本人工作总结和近期规划 | 第64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6页 |
| 附录 缩略语列表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