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《音乐课程标准》对“感受与鉴赏”教学的要求 | 第9-11页 |
一、感受与鉴赏教学的价值定位 | 第9页 |
二、感受与鉴赏教学的主要内容 | 第9-11页 |
(一) 音乐表现要素 | 第9页 |
(二) 音乐情绪与情感 | 第9-10页 |
(三) 音乐体裁与形式 | 第10页 |
(四) 音乐风格与流派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“感受与鉴赏”教学和传统“音乐欣赏”教学的比较 | 第11-15页 |
一、教学观的比较 | 第11-12页 |
二、学习观的比较 | 第12-13页 |
三、知识观的比较 | 第13页 |
四、评价观的比较 | 第13-15页 |
第三章 国内传统欣赏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对当今“感受与鉴赏”教学的启示 | 第15-19页 |
一、“听赏”教学模式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(一) 提问法 | 第15页 |
(二) 对比法 | 第15页 |
(三) 视听结合法 | 第15-16页 |
二、多感官参与模式的发展 | 第16页 |
(一) “唱”的参与 | 第16页 |
(二) “想”的参与 | 第16页 |
(三) “动”的参与 | 第16页 |
三、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发展 | 第16-19页 |
(一)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| 第17页 |
(二) 激发学生兴趣,发挥主体意识 | 第17页 |
(三) 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,激发审美想象 | 第17-19页 |
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“感受与鉴赏”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| 第19-24页 |
一、新课程标准理念下“感受与鉴赏教学”模式的设计原则 | 第19页 |
(一) 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设计原则 | 第19页 |
(二)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设计原则 | 第19页 |
(三) 以审美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的设计原则 | 第19页 |
二、新课程标准理念下“感受与鉴赏教学”模式的设计策略 | 第19-24页 |
(一) 针对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模式 | 第19-20页 |
(二) 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的教学模式 | 第20-21页 |
(三) 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教学模式 | 第21-22页 |
(四) 针对音乐风格与流派的教学模式 | 第22-24页 |
第五章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“感受与鉴赏”教学模式的实例与评析 | 第24-30页 |
一、《玩具兵进行曲》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| 第24-25页 |
二、《单簧管波尔卡》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| 第25-26页 |
三、《走进歌剧艺术》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| 第26-27页 |
四、《多彩的中国民歌》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| 第27-30页 |
结论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3页 |
后记 | 第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