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1-18页 |
| ·剩余油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1页 |
| ·剩余油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| 第12-16页 |
| ·课题的提出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| ·本文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杏十~十二区概况 | 第18-30页 |
| ·地理及构造位置 | 第18页 |
| ·地层层序 | 第18-21页 |
| ·储层沉积背景 | 第21-26页 |
| ·储层沉积模式 | 第21-23页 |
| ·工区储层成因类型 | 第23-26页 |
| ·油层组的划分 | 第26-27页 |
| ·勘探开发概况 | 第27-28页 |
| ·生产现状 | 第28-30页 |
| ·二次加密调整效果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现井网条件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9-30页 |
| 第3章 剩余油微观分布物理模拟研究 | 第30-64页 |
| ·前言 | 第30页 |
| ·物理模拟的相似准数 | 第30-34页 |
| ·确定相似准数的方法 | 第31页 |
| ·物理模拟相似准数的求取 | 第31-34页 |
| ·本次实验中相似准数的实现 | 第34页 |
| ·剩余油微观模拟实验方法 | 第34-38页 |
| ·水驱油实验原理 | 第34-35页 |
| ·模拟流体的研制 | 第35-37页 |
| ·模拟实验参数选取 | 第3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7-38页 |
| ·实验模型 | 第38-41页 |
| ·岩性特征 | 第38-39页 |
| ·孔隙空间特征 | 第39-40页 |
| ·实验模型 | 第40-41页 |
| ·水驱油模拟实验 | 第41-44页 |
| ·实验设备 | 第41-43页 |
| ·水驱油实验程序和结果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4-64页 |
| ·微观水驱油机理 | 第44-47页 |
| ·水驱油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| 第47-53页 |
| ·聚合物驱后的剩余油微观分布 | 第53-57页 |
| ·三元复合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| 第57-60页 |
| ·剩余油微观分布形态 | 第60-63页 |
| ·不同物性岩心剩余油微观主要分布形态 | 第63页 |
| ·水驱、聚合物驱与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对比分析 | 第63-64页 |
| 第4章 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 | 第64-79页 |
| ·影响剩余油微观形成的因素 | 第64-70页 |
| ·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| ·压力场分布影响 | 第67页 |
| ·流体性质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| ·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 | 第70-79页 |
| ·多孔介质的性质 | 第70-71页 |
| ·储层中油水渗流受力分析 | 第71-75页 |
| ·驱替过程中油水两相渗流 | 第75-76页 |
| ·原油性质的变化 | 第76-77页 |
| ·储层伤害 | 第77页 |
| ·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 | 第77-79页 |
| 第5章 剩余油宏观分布特征及预测 | 第79-125页 |
| ·剩余油宏观分布类型及规律 | 第79-82页 |
| ·剩余油宏观分布类型 | 第79-81页 |
| ·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 | 第81-82页 |
| ·从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的认识 | 第82页 |
| ·工区储层的非均质性 | 第82-99页 |
| ·层间非均质性 | 第82-83页 |
| ·层内非均质性 | 第83页 |
| ·主力储层葡Ⅰ1-3油层 | 第83-90页 |
| ·薄层 | 第90-91页 |
| ·表外储层 | 第91-99页 |
| ·水淹层综合识别和评价 | 第99-109页 |
| ·水淹油层的油藏特征 | 第100-102页 |
| ·水淹油层的测井特征 | 第102-109页 |
| ·密闭取心井水淹层评价 | 第109-111页 |
| ·油层发育状况 | 第109页 |
| ·油层水洗状况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111页 |
| ·目前井网条件下各类油层的动用状况 | 第111-114页 |
| ·各类油层动用状况在开发调整中的变化 | 第111-112页 |
| ·现井网条件下各类油层的动用状况 | 第112-113页 |
| ·表外储层动用特点 | 第113-114页 |
| ·杏十~十二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114-122页 |
| ·主力油层葡Ⅰ1-3组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114-119页 |
| ·薄差层剩余油分布特征 | 第119-122页 |
| ·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| 第122-125页 |
| ·地质因素 | 第122-124页 |
| ·开发因素 | 第124页 |
| ·其他因素 | 第124-125页 |
| 第6章 综合调整研究 | 第125-137页 |
| ·挖潜的措施和方法 | 第125-127页 |
| ·水驱常规措施 | 第125-126页 |
| ·三次采油技术 | 第126-127页 |
| ·表外储层的三次加密调整 | 第127-135页 |
| ·三次加密调整经济有效注采井距研究 | 第127-130页 |
| ·三次加密调整方法研究 | 第130-132页 |
| ·三次加密调整优化布井研究 | 第132-135页 |
| ·葡Ⅰ1~3油层剩余油挖潜措施 | 第135-136页 |
| ·利用三次采油技术挖潜 | 第135页 |
| ·对夹层遮挡的剩余油的挖潜 | 第135-136页 |
| ·对层间干扰形成的剩余油挖潜 | 第136-137页 |
| 结论与建议 | 第137-139页 |
| 致谢 | 第139-1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0-145页 |
| 附录 微观剩余油分布形态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