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毗婆沙论》的修心思想研究--兼与西方心理治疗比较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绪言 | 第13-22页 |
一、主题界定与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15-19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第一章 《婆沙》与修心概说 | 第22-38页 |
第一节 《婆沙》的编撰和翻译 | 第22-25页 |
1. 《婆沙》的编撰 | 第22-23页 |
2. 《婆沙》的翻译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《婆沙》内容概要 | 第25-31页 |
1. 主要内容 | 第25-26页 |
2. 结构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 《婆沙》所涉及的论派与论师 | 第29-31页 |
第三节 修心概说 | 第31-38页 |
1、“修心”义 | 第31-33页 |
2、原始佛教的修心 | 第33-37页 |
3、《婆沙》修心概说 | 第37-38页 |
第二章 修心之基:心理世界的构成和特征 | 第38-77页 |
第一节 心理世界的构成:心与心所 | 第38-54页 |
1. 心法 | 第38-41页 |
2. 心所法 | 第41-54页 |
第二节 心识的时空维度 | 第54-61页 |
1. 心的空间维度—六根与六境 | 第55-58页 |
2. 心聚的前后相生 | 第58-61页 |
第三节 心理世界的动力:业力 | 第61-67页 |
1. 《婆沙》中的业 | 第61-63页 |
2. 心识与业力 | 第63-65页 |
3. 业感果 | 第65-67页 |
第四节 心性染净 | 第67-73页 |
1. 关于心性染净的争论 | 第67-69页 |
2. 《婆沙》的心性观 | 第69-72页 |
3. 心性观的意义 | 第72-73页 |
第五节 心理世界的东西方描述 | 第73-77页 |
1. 《婆沙》的心理世界 | 第73页 |
2. 心理学的心理世界 | 第73-74页 |
3. 差异与融通 | 第74-77页 |
第三章 修心的起点:人的存在和潜能 | 第77-123页 |
第一节 人的存在状态 | 第77-84页 |
1. 人性 | 第77-80页 |
2. 十二缘起:心理变迁的单元 | 第80-83页 |
3. 人世之苦乐 | 第83-84页 |
第二节 常人的两种对立力量之一:染污烦恼 | 第84-107页 |
1. 染污烦恼 | 第85-87页 |
2. 基本烦恼法的心理特征 | 第87-100页 |
3. 《婆沙》的烦恼体系 | 第100-103页 |
4. 烦恼的现行与潜伏 | 第103-107页 |
第三节 常人的两种对立力量之二:清净善根 | 第107-117页 |
1. 无贪、无嗔、无痴 | 第108-109页 |
2. 信与精进 | 第109-111页 |
3. 惭、愧等 | 第111-113页 |
4. 善根的状态 | 第113-117页 |
第四节 几点比较 | 第117-123页 |
1. 总结 | 第117-118页 |
2. 人性观的差异与融通 | 第118-119页 |
3. 萨迦耶见与自我 | 第119-123页 |
第四章 修心的心理机制:烦恼与智慧此消彼长 | 第123-160页 |
第一节 智慧的超越性 | 第123-133页 |
1. 慧及其功能 | 第123-124页 |
2. 慧的体现:见与智 | 第124-131页 |
3. 智慧的超越性 | 第131-133页 |
第二节 烦恼断 | 第133-143页 |
1. “断”义 | 第133-136页 |
2. 《婆沙》的烦恼断理论 | 第136-141页 |
3. 烦恼断的心理历程 | 第141-142页 |
4. 有漏善无记法之断 | 第142-143页 |
第三节 智慧得 | 第143-153页 |
1. 智慧在修心中的作用 | 第144-146页 |
2. 断惑证真的智慧 | 第146-151页 |
3. 智慧的获得 | 第151-153页 |
第四节 几点比较 | 第153-160页 |
1. 总结 | 第153-154页 |
2. 差异:修心与心疗的转变层次 | 第154-156页 |
3. 融通:贯通东西的超越之路 | 第156-157页 |
4. 他心智与共情 | 第157-160页 |
第五章 修心的践行:断惑修慧 | 第160-195页 |
第一节 修心过程:戒 定 慧的生活式践行 | 第160-169页 |
1. 持戒 | 第160-163页 |
2. 修定 | 第163-166页 |
3. 习慧 | 第166-169页 |
第二节 常人修心的心理历程 | 第169-176页 |
1. 由信与厌引入 | 第169-174页 |
2. 对治烦恼 | 第174-176页 |
第三节 修心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| 第176-187页 |
1. 个体差异的根本:种性与根性 | 第176-179页 |
2. 个体差异的种类 | 第179-181页 |
3. 圣者的个体差异 | 第181-184页 |
4. 无学圣者的心理世界及其象征意义 | 第184-187页 |
第四节 几点比较 | 第187-195页 |
1. 总结 | 第187-188页 |
2. 止观与意象疗法的比较 | 第188-195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195-204页 |
一、评《婆沙》修心思想 | 第195-199页 |
1. 修心体系要义 | 第195-198页 |
2. 《婆沙》修心的理论特色和难点 | 第198-199页 |
二、修心与心疗:融通古今东西的超越之路 | 第199-203页 |
1. 修心与心疗的基本异同 | 第199-201页 |
2. 共同的超越之路 | 第201-203页 |
三、后续研究 | 第203-2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4-215页 |
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215-217页 |
后记 | 第2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