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| ·选题意义及目的 | 第9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9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| 第9-12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9-10页 |
| ·框架结构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前提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2页 |
| ·本研究的基本前提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理论综述及研究假设提出 | 第13-31页 |
| ·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3-18页 |
| ·企业环境战略理论综述 | 第13-15页 |
| ·环境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| ·平衡计分卡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| ·平衡计分卡在环境绩效管理上的应用研究综述 | 第18页 |
| ·概念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2页 |
| ·问题的引出 | 第18-20页 |
| ·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| ·概念模型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假说 | 第22-31页 |
| ·财务层面与非财务层面假说 | 第22-24页 |
| ·内部环境绩效与外部环境绩效假说 | 第24页 |
| ·学习与成长层面与内部流程层面假说 | 第24-26页 |
| ·内部流程与利益相关者价值主张曾面假说 | 第26-28页 |
| ·内部流程层面与财务层面假说 | 第28-29页 |
| ·利益相关者层面与财务层面假说 | 第29-31页 |
| 第3章 实证研究 | 第31-4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1-36页 |
| ·研究对象与抽样 | 第31-32页 |
| ·问卷设计指标体系 | 第32-34页 |
| ·变量的度量 | 第34-36页 |
| ·问卷统计分析结果 | 第36-40页 |
| ·相关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回归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理论模型 | 第39-40页 |
| 第4章 研究结论及管理对策 | 第40-50页 |
| ·研究结论 | 第40-44页 |
| ·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理论模型的建构 | 第40页 |
| ·企业环境绩效指标的识别 | 第40-41页 |
| ·各绩效指标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 | 第41-43页 |
| ·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·管理对策 | 第44-47页 |
| ·提升研发能力 | 第44页 |
| ·加大员工培训力度,提升员工环境认知度 | 第44-45页 |
| ·提升战略信息能力,增强利益相关者管理流程 | 第45-46页 |
| ·提升领导关注度 | 第46页 |
| ·加强基础管理,夯实管理基础 | 第46页 |
| ·建立合适模型,确定关键业绩指标 | 第46-47页 |
| ·政策建议 | 第47-48页 |
| ·严格环评,加强清洁生产审核 | 第47页 |
| ·丰富工业生态系统内的产业生态链(网),加强区域内资源循环利用. | 第47-48页 |
| ·综合运用环境经济手段,实现企业对生产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 | 第48页 |
| ·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| 第48-49页 |
| ·未来研究的方向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附录 | 第53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