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10页 |
第一部分 社区矫正的基本理论问题 | 第10-18页 |
一、社区矫正的概念 | 第10-12页 |
二、社区矫正的理论根基 | 第12-18页 |
(一) 刑事政策的影响 | 第12-15页 |
(二) 刑罚理论的影响 | 第15-18页 |
第二部分 社区矫正的定位 | 第18-25页 |
一、现有政策框架下,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定位 | 第18-23页 |
(一) 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方式 | 第18-19页 |
(二) 社区矫正是针对特定罪犯的刑罚执行活动 | 第19-20页 |
(三) 社区矫正是在社区中进行的刑罚执行活动 | 第20页 |
(四)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| 第20-23页 |
二、从长计议,社区矫正制度化方向应予调整 | 第23-25页 |
第三部分 我国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分析 | 第25-36页 |
一、我国现有社区矫正机制、方式缺陷的基本分析 | 第25-31页 |
(一) 现行执行主体的权力层次分析 | 第25-28页 |
(二) 裁判权的角色分析 | 第28-30页 |
(三) 公益劳动的范围界定 | 第30-31页 |
二、利用制度培育和方式,还社区矫正的本义 | 第31-36页 |
(一) 找准“社区定位,明确制度试点阶段的政府投入取向 | 第32页 |
(二) 社区管理是社区矫正取得成功的基石 | 第32-33页 |
(三) 培育社区矫正工作者力量 | 第33-36页 |
第四部分 社区矫正的法律完善 | 第36-47页 |
一、扩大转处的适用 | 第36-40页 |
二、考虑将恢复性司法引入刑事执行程序中 | 第40-41页 |
三、双向保护原则下,对未成年犯变通适用普通程序 | 第41-47页 |
(一) 双向保护原则的指引 | 第42-43页 |
(二) 双向保护原则允许下的普通司法制度的变通 | 第43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