批判与扬弃:教育异化论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1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7-9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 理论价值 | 第9-10页 |
(二) 实践价值 | 第10-11页 |
三、研究的方法 | 第11-12页 |
四、本文的新意 | 第12-13页 |
五、必要的说明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异化——本体理论概述 | 第14-26页 |
一、异化的语义学分析 | 第14-16页 |
(一) 异化的译源 | 第14-15页 |
(二) 异化的界说 | 第15-16页 |
二、异化概念的发展演进 | 第16-21页 |
三、教育异化的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四、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 | 第23-24页 |
(二) 理性选择理论 | 第24-25页 |
(三) 博弈论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回溯——教育异化之路 | 第26-41页 |
一、教育的原始“丰富” | 第26-29页 |
二、教育异化的产生 | 第29-32页 |
(一) 制度化教育之初的特权属性对人的控制 | 第29-30页 |
(二) 人才选拔机制使教育形成人的片面发展 | 第30-32页 |
三、教育异化的加剧 | 第32-41页 |
(一) “知识人”信条加剧人的片面发展 | 第33-35页 |
(二) 技术异化强化了受教育者的工具性 | 第35-38页 |
(三) 教育的个人身份赋予作用沦为桎梏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审视——教育之现实分析 | 第41-62页 |
一、教育内在诉求的异化——肢解的教育目的 | 第41-48页 |
(一) 教育目的概览 | 第41-44页 |
(二) 教育目的流变 | 第44-46页 |
(三) 教育目的肢解 | 第46-48页 |
二、内外功能需求指向的异化——失衡的教育功能 | 第48-53页 |
(一) 教育功能的演进 | 第48-49页 |
(二) 教育功能的失衡 | 第49-53页 |
三、教育现实活动过程的异化——应试与规训 | 第53-55页 |
四、教育实践客观结果的异化——“人”的缺失 | 第55-62页 |
(一) 人性关怀,在教育中失落 | 第56-59页 |
(二) 爱的养成,在教育中淡漠 | 第59-60页 |
(三) 信仰追寻,在教育中缺失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归因——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| 第62-84页 |
一、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| 第62-66页 |
二、教育异化之源 | 第66-78页 |
(一) 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教育形式的演进 | 第66-68页 |
(二) 社会形态的转变与人之依附关系的变更 | 第68-72页 |
(三) 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| 第72-74页 |
(四) 个人选择的博弈 | 第74-78页 |
三、教育理论的偏差 | 第78-84页 |
第五章 求索——教育异化的消解 | 第84-107页 |
一、消解教育异化的现实性分析 | 第84-92页 |
(一) 教育异化的有限消解 | 第86-90页 |
(二) 教育异化的阶段性特征 | 第90-92页 |
二、教育外部异化力量的有限消解 | 第92-95页 |
(一) 化解权力运作对教育的异化 | 第92-94页 |
(二) 协调教育中的复杂利益关系 | 第94-95页 |
三、教育内部异化力量的有限消解 | 第95-102页 |
四、教育理论的转向 | 第102-107页 |
(一) 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| 第102-103页 |
(二) 教育学自身的反思与重构 | 第103-107页 |
结语 在途中——迈向教育的理想 | 第107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7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17-118页 |
后记 | 第118页 |